徒步骨脊山的惊喜
赵宝礼 文/图
徒步骨脊山,实在是一个意外的惊喜与收获。当群里发出11月4日徒步骨脊山时,我对骨脊山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有什么历史典故与人文传说等等,均一无所知,心想:
可能与此前徒步过的交城三座崖、方山老蛮沟等类似,只是吕梁山脉一个尚未开发的可供驴友徒步的山头吧。群里公告称,此行是再抓一下秋天的尾巴。我觉得反正天气还不太冷,闲着也是闲着,又有老友刘师傅同行,走就走一趟吧。
早晨6点钟,我们一车38人从太原滨河东路乘租的旅游大巴出发,从交城县境内进山,接近10点钟的时候,到达骨脊山脚下开始徒步登山。这里海拔1700米,或许秋深客少的缘故,山下原本应该热闹的游乐场都已关闭。
一进山就看到云雾缥缈缭绕,这状况与头日查看交城县的天气预报大相径庭,我心中不免有些隐忧,担心半路是否会下雨啊?
没走多远,有队友突然呼喊: 你们看,那边树上好像有了雾凇!我举目望去,远处一株松树上挂着薄薄的白色,心想那可能只是结了层霜吧,掏出手机拍照,放大一看,似是而非,也未觉惊奇。
然而,再往上走,却发现许多路边的小灌木枝头都有,再往上走,却发现许多路边的小灌木枝头都凝结着一层晶莹剔透的似雪非雪似冰非冰的白绒,真如玉树生枝,又似玲珑翡翠,美得可爱,心中顿生欢喜。再看葱绿的松树叶上,也结着亮亮的晶体,白绿相融,十分好看。这景况在城里很少见。
沿着山路继续攀登,树林越来越密,白雾越来越浓,大片大片的树挂映入眼帘,景色越发美丽了。不过,那凝结在松叶和各类树枝上的白色东西,我一时还弄不懂是霜、是雪、是冰?还是美的只在影像上看到过的冬日雾凇?有的驴友已经感到惊喜,放慢脚步特写拍照。
没有想到,越往上走浓雾越大,景色也越漂亮,原本忐忑的我,心里开始敞亮。这时,我隐约感到,此行或与曾心驰神往的雾凇美景邂逅了。
有人直呼,今天运气真不错!因为在许多驴友心中,这个季节,此种天赐的美色是可遇不可求的惊喜与渴望。我心也随之激动起来,对前景有了更大的期待。
行至2000多米高度,驴友们彻底兴奋起来,开始庆幸此行与这番美景的不期而遇。有的驴友已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用手机相互在冰清玉洁的树挂前拍照留影。
当攀爬到2100米海拔的时候,漫山遍野,无论枝繁叶茂的云杉、斑驳脱皮的白桦,还是低矮成丛的灌木,甚至齐脚过膝的蒿草,所有的树林草木都被晶莹剔透的冰挂装扮起来。这美景以前只觉得在遥远的东北林海雪原中才有,没想到就在我们山西的吕梁山深处,在离太原二三百里的地方!
我们仿佛一不小心闯入一个如梦似幻的神仙世界!那洁白,纯净的不能再纯净了;那风姿,妙曼得不能再妙曼了。每一个枝丫都好像精灵样儿的玻璃美人,面对她,你不忍触碰一下,甚至不敢大声说话,生怕伤了她娇贵的肌肤似的。冰清玉洁?水晶世界?白色精灵?还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我浮浅微薄的文学素养,到现在都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汇来形容眼前的雾凇美景。或许古人这首《咏雾凇》能够表达一二: 怪得天鸡误晓光,青腰玉女试银妆。琼敷缀叶齐如剪,瑞树开花冷不香……
雾凇这种自然景观非常难得,只有在空气中湿度超大且温度极低的气象条件下才能形成。专业的说法是: 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我国有名的雾凇观赏地大概是东北吉林,那儿有个雾松岛,是著名的摄影基地。
怀着更大的期待,我们在雾凇林海中继续攀爬前行。到达2300高度的时候,正是一个相对平坦开阔的垭口。享尔(网名,是我们驴友之家的群主和本次户外徒步的领队,超级负责)招呼大家稍事休息并全体合影留念。有人拿出一面五星红旗在雾凇前挥舞,鲜艳的旗帜在这洁白的天地间更加耀眼美丽!
欣喜间,我突然发现天上飘下雪花,刮起了大风,气温比山下明显下降,两手冻得冰凉,浑身开始瑟瑟发抖。我意识到自己穿得太少了,一来是由于腾房搬家,准备去海南过冬,冲锋衣等冬装都打包收起,二来是没料到会遇到这种天气,仅穿了件卫衣无以挡寒。有经验的老驴友们深知,在此环境下,人一旦失温,后果十分严重,刘师傅连忙停下脚步向后面队友打探谁有多带的衣服能借给我。闻听情况,第一次谋面的郝老师赶忙从背包里取出一件橘色的冲锋服给我穿上。得知郝老师背包里还有遮寒的外套和羽绒服备用,我也不再推辞,连声道谢。身上顿觉温暖起来的我,驴友冰蛇还借给我一双温暖的手套,使我得以紧随大家继续攀登。郝老师和冰蛇拿一句“天下驴友是一家,不必客气!”更让我心中温暖、浑身添劲。
从2300往2500主峰冲刺是最艰难的一程,不仅风大坡陡树林茂密,而且积雪成冰,十分湿滑,非常危险。而越是攀登拉升高度,才越感到郝老师临寒赠衣对我多么重要。郝老师告诉我,户外登山不能光看当地的天气预报,因为山上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小气候,背包里除了饮用水和食物,应尽量多带防雨防寒的衣服,而且都要选择速干面料,包括贴身的内衣。显然,我对户外运动的必备知识懂得太少了,这次多亏郝老师和冰蛇相助,教训深刻。群主享尔也关切地对我说: “回去我给你拉个基本的装备清单,需要2000元以内投资。”闻知此言,我暗自惭愧,真是处处皆学问啊。
不觉已经过了午时,是继续前行,还是埋灶吃饭?大家请示群主。享尔果断决定,抓紧时间冲顶,下来再吃饭。
最后这程爬升度极陡,刘师傅担心我的体能是否能坚持下来,不时关切地询问,建议他陪我就地等候。但考虑到队伍既定行程并非原路返回,我实在不忍拖累刘师傅和大家,咬紧牙关坚持随大家登顶。等我手脚并用爬到山顶,无名大师、冰点等先头人马早已等候多时,风雪中冻得坚持不住。清点人数,一个不少,未及俯视群山,急急下行。事实上,山头水雾更大,早把周围全部笼罩,5米开外什么也看不到。而先头8人中的冰雪寒梅就差点在登顶途中走散,让大家着实紧张了一番,寒梅本人急得差点掉泪。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尽管下山比上山体力上轻松好多,但难的是地面湿滑,山势陡峭,险象丛生。一位女士一脚滑脱,滚落下去,幸亏人还机灵,伸手抱住一棵大树,避免了一场灾难。惊吓得大家频频相互提醒,保持距离,更加百倍小心,许多时候要坐地滑溜。
风依然很大,夹杂着细碎的雪花在空中飞舞。下午两点多钟,我们艰难地下到一个相对平缓的背风山坡,大家都已经饥肠辘辘,享尔吩咐抓紧时间埋锅造饭,争取天黑之前下山。一行38人中,享尔、李芳、无名大师、刘师傅、蒙子,还有郝老师等人,大多数都是久经户外的老驴友,深知在深山茂林中摸黑行走极易迷路,十分危险,尤其这种大雾飞雪天气,所以都不敢细吞慢咽,急匆匆垫巴几口就收拾完垃圾重新背起行囊下山。尽管天气寒冷,好在刘师傅带着灶火,让我连菜带汤热腾腾吃了两碗,增加了能量,下山的脚步变得轻松了许多。而我自带的六味斋牛肉和蒜肠,冻得谁都不想入口。
生怕迷失方向和有人走失,享尔跑前探路,郝老师居后收尾。大家放开脚步加快速度,沿着背风的山沟一路向下。但山沟中的小溪和断崖时不时逼迫着我们忽上忽下、绕来绕去,一不小心两脚就会踏入泥泞之中。
紧赶慢赶,天还是黑了。不过总算走到了宽坦的机耕路(即防火通道),心中并不恐惧。只是我已经筋疲力尽,双腿似灌铅,迈步非常吃力,远远落在最后。谢天谢地,遇到一辆修防火通道的三轮车,好心的乡民把我和为了陪我的刘师傅、享尔等人一直捎到了山下村口的集合地。待所有人上车,已经是晚上6点多钟。10点多才回到家中。
从早上5点多钟起床,到晚上10点多钟到家,一天的行程十分劳累,但想到上山不期而遇的雾凇,结识了郝老师、冰蛇这样热情友善的驴友,学到了不少户外旅行常识,所有的艰辛劳累都感到值得。而且我从此知道,吕梁山本名就叫骨脊山。《文物掌故集》载 : “吕梁山,即谷积山,亦书为骨脊山,骨脊之义,与吕梁相通命,吕,骨脊也。”据康熙年《永宁州志》载,“其名骨脊山者,以泰山在左,华山在右,常山为靠,蒿山为抱,衡山为朝,此山是隆居中,依然天地之脊骨焉。故名。” 这评价简直高大上的不得了。
骨脊山地处吕梁山中段,位于离石、方山、交城三县交界处。海拔2535米,周长10公里,据说山顶还有汉代记载大禹治水的碑文“吕梁碑”。古有俗语:真武山虽高,在骨脊山的半腰。我们当天从1700米处攀登,总共爬升了800多米,行程15余公里。我的手机计步3万多步,华为好友中排名第一。
至于古时山上所建吕梁碑,大雾中我们并没有看到。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