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承载着记忆的乡村集市

2018-12-12 16:55: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乡村集市是浓烈的、纯朴的。

  12月9日(农历初三)洪洞辛村乡南段村逢集,我又兴致勃勃来到集市,因为集市有趣有乐,有浓浓的生活气息,有我难忘的乡愁和苍茫的留恋。我经常逛集市,为的是享受那种“小儿得饼之乐”。我认为凡人必须经常生活在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否则生活就是一片沙漠。

  踏进南段三禾集市大门,一种料峭的温煦带给我清新的欢愉。萝卜、白菜、土豆、山药……琳琅满目的蔬菜和生活用品,拥挤的人流,各种小吃令我亢奋。穿梭在“集”里,我那记忆的阀门被打开,丝丝缕缕的敏感使我追寻到儿时的集市记忆。糖葫芦、油炸糕、核桃、枣儿都是我的最爱,乡土乡情乡愁在寒冬里散发着浮动的暗香。儿时喜欢赶集,一是看热闹,二是买好吃的。如今逛集市,完全不同于儿时,那时一脸稚气,也没有什么情怀。现在俗情冷暖,萦怀挂心,满脸都是风霜铸出来的心事,逛逛集市,别有情趣。在集市里转来转去,寻寻觅觅总会寻出一番梦影一串乡愁。寻找出几分零落的情怀。看着老乡们摊子上新鲜的白菜、红薯、土豆、山药、莲藕……我就禁不住狂买。

  集市大约起源于殷、周时期。《易·系辞》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集市,是古代农村商业的依托和载体,是为了发展农村和城市的商品经济而建立起来的贸易交流场所,是农村产品和城市工业品的聚散地。集市,承载着历史,承载着记忆,承载着岁月。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中国南北朝时的农村集市,称为草市;唐代南方农村集市称为“墟”,北方称为“集”,取“约时群集”之意。南方称为“墟”,则取“以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之意。旧时有“趁虚”、“赶市”等种种说法。如今,到集市买卖称“上集”“赶集”,到集上随便看看称“逛集”“赶闲集”。古代专门集市分为两种。一种是季节性的,一种是非季节性的。季节性的专门集市,大多出售的是节令商品,如《成都古今记》载:“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宝市(即用多种宝物装饰的器物),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非季节性的专门集市,则大多销售的是生活必需品,如菜市、渔市、米市、茶市、马市等。

  可以说,传统集市承载着非常丰富的民俗文化,是乡村文化的根与魂。今天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一些民俗被淡化和丢失了,但乡情乡愁没有变,有滋有味的集市场景没有变。每逢赶集,方圆七里八村的乡民纷纷向集市涌来,有看的,有卖的,有买的,一派红火热闹的景象。买不买不要紧,总得上大集上溜达溜达。这样的溜达会带给我们绵延一生的记忆。(牧轩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