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赫赫马家厕

2018-12-08 09:31:29 来源:临汾新闻网  

赫赫马家厕

马海生

  在汾西县民间每当遇到难缠之事和难顽之人,人们常会随口答话自言道:“这可屙到马家茅子哩啦!”此话流传至今,老少相传,妇孺皆知。这句话究竟自何而出,它的寓意是褒是贬,无人深究,然多赋其贬义,殊不知这是一个由贬至褒的故事。

  相传明朝天顺年间,汾西县城居住人口三千有余,其中以马姓居多,况其财产丰厚,有“马半城”之称,可谓家大业厚、族大势强,凡马姓后生均有一种无形的优越感,其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助长一部分人的傲气霸气。这年农历二月十二县城逢集,城里人山人海,赶集的人们面临最大的难题,是内急了找不到厕所,因为城里的厕所都建在院落里,每逢集时,家家户户紧关大门,以防外人骚扰。有从乡下来的一小伙儿因饮食不洁而致内急,为寻厕找了六七户人家,却都大门紧闭,最后好不容易遇见一个开着门的四合院,便破门而入闯了进去,慌急中来不及给主人打招呼,进了茅厕便泄,情急之下难免溅于坑外,当时的旱厕又无法拾掇干净,解后起身便走。这时主家一小伙儿正好也去如厕,进去一看大为不满,回身便追了出来,粗声喊住刚要出大门的后生,两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话不投机便发生争执,互不相让。吵闹中惊动了街上赶集的人群,两人当众之下都不甘示弱,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好事者有好言相劝的,也有年轻人图个热闹故意挑拨助兴的,这样一来犹如风助火势,使两人越加较劲,后来竟拳脚相加,猛然间只听乡下小伙儿“哎哟一声”,手捂胸腹倒地呻吟不止,随行者见状将其搀扶出门去看郎中。余兴未消的人们三三两两打听议论此事,才知这家主人姓马,年轻人十七八岁,未识几个大字,养的性情粗野不驯,而且在江湖上学得了几下拳脚,碰上此事也就当仁不让出手不饶人。当时的汾西县城方圆不出二里路,东西狭长一条街,谁家有事马上全城皆知。打架之事人们说起缘由,竟有人简化成因为“屙到马家茅子哩啦”,此话就是因此而起,后来一传十,十传百,不大个县城很快妇孺皆知,以至全县蔓延。此事很快传到马家族老耳中,闻讯后族老组织几个长者先去郎中家看望受伤的乡下后生,安慰一方,问了郎中幸好伤势无大碍,又赶到那户马姓家道中,看到那肇事的后生与刚从集上赶集回来的父亲,对两人训斥一顿,让其父买上礼物,带上银两付了受伤后生的药费并当面道歉,又邀受伤后生到自家门上休养,后生也觉得有些理亏便婉言谢绝,互相敬让了一番,此事就此了结。

  且说本城马姓一族,自眀洪武年间从陕西扶风迁徙而来,其血统中有其先祖马援英勇善战、性情豪爽的一面,更有马融博通经籍、知书达理的儒家遗风。经过这场“厕所闹剧”和“屙到马家茅子哩啦”这句话的传播,马族长老及有识的马姓后人认真反思,认为这么大个县城,来来往往人群众多,解手之难也不是个小事,说不定往后还有可能再发生纠纷,这个问题必须从长计议彻底解决,其中有一长者便说出了把所有马姓的厕所均移到院子外,方便大家如厕的想法,进而说出三个好处:一为大家提供方便;二是可以积攒肥料供庄稼人使用;三是使城内所有的墙角旮旯到处是大小便的状况得以改善。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此后这些马姓长者进行严格分工,着手这项工程。因移厕之事在农户人家来说是个大事,必须选好方位,再择日择时统一破土开工。开工之日为了众人吉利,一大早组织了一班鼓乐队,分别到各家工地,洒一些酒,再撒一些五谷,敲锣打鼓镇邪避灾以示庆祝。作为马家的一件大事,不大个县城靠近主要街面的地方个把月内便建起了三十多个旱厕,这下平时也好,逢个集市或大型集会也好,人们再不用到处寻厕。每当如厕的人们“畅快”之后便又有兴而发,又是一句“这可屙到马家茅子哩啦”,人们口口相传,这句话就流传至今。

  县衙因此还为马姓赠匾一块,上书:“德行兼顾,义利并举”,一些文人墨客还就此编写了一些有趣的门楹,诸如:“来前百步紧,出后一身轻”,马姓长老们为此深感做好事是马姓人的荣耀,在之后的修建庙宇、开设私塾、逢集捐资唱戏等公益活动中都慷慨捐助。三年后又为了解决全城人畜吃水问题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凿了一眼深井,人们称之为“马家井”。清朝康熙年间进士侯士乘曾赋诗一首,盛赞“马家井”的胜举和功德。

  回想这句话和这个故事,我们应该赋予其新的含义,五百年前的中国城市,不知有没有公厕的出现,也许马氏家族当年建厕的义举就是如今公厕的雏形。我们马家人具有先见之明,很早就有这种为人解忧、助人为乐的精神,这种精神,这种风范,这种志存高远、兼济天下的宽广心胸,不正是我们血液中流淌着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基因吗!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