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老院的变迁
李瑞泽
我家的老院是爷爷留下的,我家祖籍是长子县,一个与尧帝一脉相承、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1950年,爷爷调到临汾工作,临汾尧都就成了生我养我的故乡。
听父亲讲,由于当时爷爷在临汾县城关镇工作,所以奶奶带着大爸、大姑和父亲便落户在了城关镇中街大队,后来中街大队又分成南街大队和北街大队,北街大队又分一队和二队,我家属于北街一队,一队便是后来的平阳居委会。1965年队里在广宣街给我家批了一块宅基地,大概有一亩地,爷爷喜欢安静便选了胡同的最里面安家——这就是我家最初的老院子。
老院子很大,爷爷在房前屋后种了很多树,有杨树、梧桐树、苹果树、梨树、核桃树、葡萄树等等,春季满园花开蜂飞蝶舞,景色宜人;秋季硕果累累、美不胜收。树下还种了好多的瓜果蔬菜,一年中有三季基本不用买菜,吃的都是自己种的绿色食品,老院子的生活幸福而又甜蜜。
伴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脚步,我家老院从爷爷到父亲然后到我,历经三代人多次修缮。
1965年,老院落成时有四间正房。1969年加盖了一间西房。那时候条件差,所以盖的都是土坯房,尽管是土坯房,但窗子却由过去小木格子糊麻纸的窗子,换成了玻璃窗子,屋子里亮亮堂堂的,幸福指数甭提多高了。
1980年,爷爷在老院中间加盖了三间北房,这时候条件也好了,全部是砖混结构,现浇顶的平房。房子是为我父亲结婚准备的,而我就出生在这里。
这样我家的老院就成了前后院。
1989年,老院子第四次动工,把后院土坯房全部拆除,盖起了五间有圈梁有柱子的现浇顶青砖房,还有一间东房和两间西房,使老院成为一个四合院。
1992年我父亲从太原回来,老院子又进行了一次改造,新建了两间南房,续建了西房的二层。1997年,在五间正房的上面又续建了二层楼房。到此,老院的改造告一段落。
2003年,我家买了商品房,搬进了小区,老院就全部租了出去,十多年没人管理照看,院子年久失修,南房和东房都裂了缝,污水乱流、垃圾遍地,看上去很是荒凉,租客们也是各自顾各自,根本不在乎房子的维护和院子卫生的状况。
2015年底,我有了重新修缮老院子的想法,起初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一是怕资金不够,二是怕找规划局批改造手续很麻烦,后来在我的坚持下,征得了父亲和家人的同意,所有的前期准备工作很顺利。
2016年一开春,我联系工人把已成危房的南房和东房拆除,建成了上下共8间的二层楼房,同时将西房二层的瓦房顶翻修成现浇顶,最后把院子的二层全部连成一体,院子的面貌焕然一新,连上装修整个过程耗时将近8个月。
由于我是第一次接触盖房子,好些事情不太懂,父亲常说:“娶媳妇盖厦,提起来害怕”,以前我还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经历了这么一个完整的过程,方才明白创业的艰辛。正所谓:“人事还未尽,莫问逍遥路”,做就要好好的做,把它做成为止。祖辈留下的财富,自己不仅要继承好,还要经营发展好。
老院开始租房的时候大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那时候我还小,全院也只有两三住户,到后来我父亲从太原回来,盖起二层小楼,房子也多了,住的人也开始多了。
老院子里的租客,各行各业干啥的都有,表面波澜不惊,却各怀一技之长,人生好似漂泊,天涯各处都是家。可以说,每个租客都有他自己的故事。
我闲来无事就观察这些租客们,观察他们的谋生技巧。其实这些租客背井离乡来到这里都是为了生活,虽然从业不同,但可以看出他们都十分敬业,不管做什么都十分专注投入,都能吃苦受累,精神着实可嘉奖。
生意是相互关联的,表面上租客们做什么都与我无关,但他们生意好了我们的房租也就容易收,他们的生意不好也常导致我的房租也不好收,所以双赢的事情还是要好好做下去。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的不稳;迈起大步想要跑得更快,却反而不能远行。因此,要追求别人所不追求的,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这样就会发挥自己的本能,而不会妄加跟风。遵循本来,就会有所成,这就是所说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吧!
老院子里的住户更新换代,彼此更替。不管是做小买卖还是做大生意的,都积累了许多的宝贵经验。从老院子的变迁和租客的更替中,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所发生的改变,而我自己也在慢慢地成长,人生的路也是这样,攒足阅历,丰富思维,积累经验,方能不忘初心,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这就是我品味老院子和老院租客们的一点感悟。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