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天地荫庇哺育下

2018-11-21 17:26:56 来源:临汾新闻网  

  突然想到明天是“小雪”,由此引发我想写一篇关于节气的小文章。进入“小雪”,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一些地区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此时阴气下降,阳气上升,而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有诗云:“太行初雪带寒风,一路凋零下赣中。菊萎东篱梅暗动,方知大地转阳升。”我们每一天努力地忙碌,用力地生活,匆匆间不知不觉遗失了对大自然的感知,遗失了对大自然的虔敬。当下,我们最缺乏的是对大自然的感激。

  节气节令是一个有趣的窗口,也是神圣的生活准则。它时刻提醒着我们人类每一季每一月每一天要遵循自然,顺从自然,回馈自然。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日月、星辰、草木生长、候鸟迁徙……都是大自然安排好的。四季循环更替,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是深情的土地、是浩瀚的宇宙养活着我们。我们在天地荫庇哺育下,随季与草木鸟兽和谐共生。

  天偏气就怒而为风,地含气就和而为雨,天地之气冲突就感而为雷。一年四季十二月对应着天干与地支。古人是多么伟大,淮南王刘安在建元二年(公元前139)献给汉武帝的《淮南子》中,就已经有了二十四节气的系统记载。《淮南子》成书至今两千多年。两千多年来,二十四节气的划定在安排和指导我们的农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民间流传着许多风格各异的《节气歌》。比如:“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再比如:“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就这样,二十四节气被一代代承袭、不断发展丰富着。每个节气都对应着气候变化,非常准——“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可是,我们对大自然太冷漠了。我曾想,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次沐浴晨曦的体验?有一篇文章专门提到作家福楼拜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他每天要“按时看日出”。就是这五个字“按时看日出”特别特别触动我。他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视若一件盛事。而我们呢?怀着一颗功利的心,停不下匆匆追赶的脚步。当然都市也几乎已没有真正生动的自然,高楼大厦夺走了地平线,很难真正看到生动的自然。对我们习以为常的太阳,大多数人也不会去仔细地观察,至多只是一掠而过。其实,大自然给了我们生命快乐,但我们把这快乐丢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这样的诗句,意与境合,物与心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悠然自得,妙不可言。(牧轩

     

责任编辑:姚建

上一篇: 【诗歌】河东行

 

下一篇: 【散文】永远的追怀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