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追怀
米文真
爸的文稿付印成书了。
斟酌许久,我们决定把爸的书稿文集称之为《中兴廿年诗文选集——1993年-2013年间》。因为这本书主要集萃了爸在患癌初愈后(1993年)直至去世前两年里(2013年)20年里几乎所有的各类文章和诗歌作品,包括散文、杂文、论文、楹联、格律诗歌和现代新诗,等等,是爸步入了晚年却也是他生命最辉煌时期的心血集成。
爸去世前两个多月,已不能从床上起身的他将足足有一尺厚的书稿委托大哥专程赶赴太原交给厚民弟开始整理编排,距今已经过去整整三年了。三年的时间很长,日夜的思念,让我们真切体会到和孑然远行的父亲天人两隔的距离有多么长;三年的时间又很短,每一次翻开爸的书稿,他的音容和笑貌分明就在耳畔,就在眼前,仿佛爸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一天。时光无法穿越,我们唯有把对爸最深切的缅怀寄托在爸的这部书稿里。终于实现了爸生前的夙愿,爸的书稿《中兴廿年诗文选集——1993年-2013年间》付印成书了。我们以此书的出版作为对爸长久思念的告白和告慰。
尤记得新年过后当厚民弟来电告诉我,爸的文稿已整理好,电子版就要发给我时,我格外激动,再三对他和全家表达感谢。厚民弟却淡淡地说道:“姐,说感谢就见外了。要知道,把二爸的书稿整理出书不仅是二爸和二妈生前的愿望,是你们姊妹四家的愿望,也是我和五叔的愿望,是咱米家全家人共同的心愿啊!”
厚民弟说得对,把爸的书稿整理出书的确不仅是爸和妈生前的愿望,也是全家人期盼已久的共同心愿。自从哥姐和我姊妹四家人确定了在爸的忌日三周年之际给爸出书的愿望后,全家亲友老老小小、上上下下都为实现这个目标一起努力着。三叔、四叔因年事已高,这一次没有参与具体事情,但一直牵挂着爸的书稿出书进展,时常提起问到。姑姑虽然身体较弱,但主动请缨参加校稿。五叔是爸的书稿的主要校对者,去年夏天赶上极热天气,为了早些校完稿,他近七十岁的人忍着酷暑高温坚持不停歇连续校稿四个月。我的建民大哥、文丽姐和为民二哥,他们在书稿复校的环节中,强忍因睹文思亲带来的感伤,认认真真地对书稿中的人名、地名和时间进行了检查和修订。根据分工,我主要负责把书稿进行详勘直至交印成书,因为这段时间工作较为忙碌,为了帮助我把好这最后一关,我的小家庭全体成员齐上阵:儿子利用假期进行详勘修订错别字,爱人广清帮忙排版并联系安排印刷事宜。此外,家族大家庭中的各位堂兄弟、堂姐妹们也都很关注爸的书稿,大家都多次主动提出要为出书出把力。在这里特别要提及的是厚民弟和瑞荣弟妹,他们两口子负责爸的书稿整理编排。爸的文稿是多达二十多万字的手写稿,整理编排打印成电子版是出书整个过程中最烦琐、最耗时、最熬人的活儿,但他们克服工作忙、儿子正值高中时期等诸多困难,提前完成了书稿的整理编排,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不曾听到半句抱怨!应该说,没有他们倾心倾力地付出,就没有《中兴廿年诗文选集——1993年-2013年间》今天的面世。
和家中的其他亲人相比,我对于爸的这部书稿还多了一份特别的感情。因为爸的书稿都是他在患癌生病以后直至妈去世他封笔前这一时期所写的文字,而我,就恰好在这段时间里和爸妈一起共同生活了很多时光,我见证了爸从在病床上偶尔提笔写写小诗直到笔耕不辍乃至写作已成为他的生活方式和内容的整个历程。也因如此,我对爸在这一时期所完成的书稿总有一种亲切感,望着那熟悉笔迹下的一行行字、一段段话,我仿佛就听到了爸在隔壁伏案疾书时笔尖下不断流淌出的沙沙声……
熟悉爸的人都知道,爸是个行事极为低调的人,他这一生,可谓精彩纷呈,经历过大风大雨,也趟过大江大河,千帆过后,名利与爸早已是淡泊以待之,对物质享受,他更是笑言“简单就是舒服”。爸年龄愈长,“知足者常乐”就越发成为他常挂嘴边的话。无疑,爸一定是个懂得知足的人,回望一下爸妈当年的金婚书画联袂展,就能感受因为不奢求因为很知足,爸和妈把平淡日子过出来的那份活色生香、有滋有味。然而爸分明又是不知足的,你看,他拖着病后之身,却忙得像个停不下来的陀螺,每天都不得闲。爸在职工作四十多年是出了名的工作狂,患癌做了大手术后亲友们本以为他的身体遭此一劫,生活的内容从此就只限于在家静养了。没想到术后不久,尚在化疗期间爸就宣布他已获得“重生”了,他迫不及待地开始提笔写诗答谢大家对他的关心。爸的身体基本康复后,他将此视为上天给予他的一份厚重的馈赠,格外珍惜,他把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的,读书写作、研习书法、吟诗赋词成为爸的“八小时”内外,还要穿插安排看画展、逛书市、写论文、做调研、外出参加专题会议等等一系列相关社会活动。渐渐地,爸出名了,因为他把抗癌经历成文发表后激励了很多的癌症患者,他成了远近闻名的“抗癌明星”;爸开始“小利”不断了,经常能收到他因为频频见报的文章由社刊寄来的汇款单。有一次,我打趣爸说,瞧瞧,老了老了,小名小利排着队找您来了,可是您这么大岁数了,这么忙这么累,图啥呢?爸略一思忖,随即认真回答我,爸现在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觉得活着就是得便宜了。多活一天就多赚一天,越忙才能赚得越多呀。
我相信老天爷一定听到了我和爸的这番对话,而且我相信爸的这份诚意一定感动了老天爷,所以才会让爸不仅战胜了癌魔而且还非常罕见的健健康康生活了二十六年直到以85岁的高龄辞世。二十六年的岁月里,爸不曾怠慢每一天的时光,所以他赚得也远远超出他自己的预期。1999年,爸出版了一本诗集《在第二次生命线上》,以此来纪念自己抗癌十周年;2003年,爸出版了一本翰墨文集《人间真情》,以此作为他和妈的金婚纪念志。眼前的这部厚厚的书稿,则是爸用他最擅长的方式——写作,把他在这二十多年所经历的、所感慨的、所思念的和所珍爱的凝练为笔墨精华,这是爸赚到的一笔有形的财富,也是留给我们兄弟姐妹以及后代的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在我们眼里,爸的文稿堪称一部真正的宏篇巨著。这部文稿集各种文体于大全,散文、诗歌、对联、评论、传记、论文等文体被爸自然灵活的运用于或叙事或记人或状物或咏意无一而定;爸的文稿里内容题材广泛而丰富,在他的笔下,既有黄钟大吕,也不乏丝竹清音;有与挚爱亲朋所述说的柔情缱绻,但更多的是对党和国家所抒发的家国情怀。爸的这些文稿,多为他六十岁至八十岁期间所写,个别稿子甚至已是他八十三高龄时完成的,按照常人的理解,爸纵使当年是个享有晋南笔杆子的大才子,随着一年一年年龄增长,他的精力自是大不如从前,晚年的爸写作才华自然要逊色不少了。其实不然,看看爸的文章便知,语言更加质朴,行文更加老道,沉郁有致,或文或白、或散或骈、或急或缓,不禁令人感慨,爸手中的笔仿佛永远不会干涸,即使已蜿蜒到他生命的尾声,依然那么浓墨重彩,那么遒劲有力,那么鲜活生动……
初读爸的书稿时,本来我还有些小遗憾,因为爸二十三万字的书稿里居然没有一篇他的亲笔自传,然而当我再细细回味爸的书稿后,我终于释然了。因为我从书稿众多篇目里已然看到了爸更加多维立体的一面,也读懂了爸更多的内心世界。爸无疑是个懂得感恩的人。他在2008年所写的《挑战癌症》一文,几乎把他患病之后所有帮助过他的人全都一一列出真名实姓详细叙述原委,表达他内心的感激之情;爸必须是个可以冠名为“爱妻号”的老伴。爸和妈是共同生活了近六十年的恩爱夫妻,在他的文章里,爸直言妈与他是生死与共的伴侣,他还借用北京军区总医院干部病房王管理员的话说,妈是“27年所见到的最好的家属中的第二个好人”;爸还是个格外念旧的人,在他的书稿里,怀念的文章和挽联占了相当的篇幅,他用质朴的文字深情地记录下那些曾指导过他的老领导、相处共事过的老同事和老朋友们的历历往事、点点滴滴,表达着他内心的哀思与缅怀;爸肯定是个执着的人,他热爱传统文化,因为酷爱蒲剧艺术,他为此写了多篇介绍蒲剧名家的文章,为了信息的准确性,年近七旬的他骑车亲自登门拜访,现场采访收集第一手素材。他对古典诗词喜爱到痴迷,为了帮助其他有志于此的离退休老人进行学习借鉴,他特别把自己多年的习诗体会总结成篇为《试说老年人学诗》,极为生动实用;爸绝对是个有信仰的人,他是个党龄愈六十年的老党员,爱党爱国爱人民是爸铭刻在骨子里的信仰。他用了大量的笔墨歌颂党的领导,讴歌伟大的时代,在爸的文稿里有一篇题为《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敬作七古五首》,看了这五首饱含激情的赞诗,谁也难以想象当时的他已经82岁了。
爸是个格外重视亲情的人。爸的文章基本上都以大格调、大立意为主,因此描写家庭的“小确幸”之类的主题和文章自然不多,但只要在他的笔下出现对家人的描写,无论是文章里间或的提及,还是主题的小品文,都能看到家人在他心目中占据的重要位置和分量,他对他的“贤妻”、子女媳婿、孙辈重孙和他的兄弟姊妹们那份浓郁的感情会跃然于纸上,扑面而来。翻开他的书稿,你会发现爸把他的兄弟姊妹侄儿外甥们多年来写给他的信函都收入其中。可以想见,这些来自亲人的信函在爸的心目中一直占据了多么重要的位置!
是的,这就是爸,是我们熟悉的父亲,是我们从他的书稿字里行间中有了新发现却又更加读懂了的父亲,而如果爸嗔怪我给他挂了太多的标签,让我少说些啰嗦的话,那我一定会用下面这样简单的语言告诉爸他是我心中怎样的人:爸,您是一个在困难面前永远不会退却的人,您是一个多才的人,您是一个有趣的人,您是给我们留下绵长父爱伴随一生的人,您是我们永远挚爱的父亲。
感谢爸,感谢我们亲爱的父亲,感谢您给我们留下了这份珍贵的书稿,感谢您给我们留下了这份无价的财富。我们会永远追怀您,而您也永远不曾离我们远去。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