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女儿的教科书
郭璞
有的人,没有受过高深的教育,却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有的人,没有多少文化,却为自己的人生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母亲,就是这样的人。
母亲王建华1939年7月19日生于贫寒之家,时值战乱年代,随父母颠沛流离,饥寒交迫,艰苦的环境没有吓倒她,却养成了她坚贞不屈的性格。姥姥去世得早,母亲小小年纪就承担起了养育弟弟妹妹的责任,耕织做饭,缝补浆洗,直到帮弟妹们成家立业方才卸下重担。及至嫁入夫家,母亲与父亲两地分居二十多年,不得已扔掉“铁饭碗”,回村当起了农民。村里的人嫌母亲身子弱,说她不是干活的料,母亲从不争辩,却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白天天不亮就出门劳作,种地耕田,担粪挑水,晚上回家一刻不停忙家务直到大半夜。劳作之余,上孝公婆,下教子女,家里家外治理得服服帖帖的,光景也一天天好起来……
我是七十年代生人,是家里的玄女,从小享受到了一点儿优待。每天早上都能吃上一个煮鸡蛋,一见有走村串户卖油条的路过家门时,我就佯做大哭,母亲为了安慰我,便买了金灿灿的油条给我吃,我这才破涕为笑……不过,虽然小事上我能在母亲那儿享受点儿优待,但大事上母亲一点儿也不由着我。
青少年时代的我有不少坏毛病,还有点儿自私自利、自以为是。某次和母亲聊起小时候的事时还怪怨她,想当年您就不该放弃“铁饭碗”,要不这辈子起码也是个干部,不至于落得个家庭妇女的命运。母亲却平静地说,那时我刚生下你大姐,你爸不在身边,爷爷奶奶身体也不好,不辞去工作怎么办?既然当了人家的媳妇,当了妈,就不能只想自己,得想想这个家。听了母亲的话,我嘴上不说,心里颇有点不以为然。
后来,我也到了嫁人的时候,母亲深知我的坏毛病,便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嫁到人家,就要听人家的话,有个当媳妇的样子,别让人家说没教养。我觉母亲的话骨子里透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老观念,心里反感,还好没说不中听的话。
记忆中最难忘的母亲给我的那一巴掌。那是2000年的春天,儿子出生了,各项支出剧增,我又没了工作,只能靠丈夫微薄的工资度日。儿子出生前,我们四处筹钱刚买了房子,房子没有装潢,还经常有人催债,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刚生完孩子的我特别难过(那时还不知道是产后抑郁的症状),总是觉得活得没指望,想哭,发脾气。婆婆也是一个家庭妇女,满头白发都60多岁了,在看孙子一段时间后,某天忽然对我和丈夫大发脾气,一甩手跑到大姑子家去了。我不得已回到了娘家,对母亲说了一些对婆婆不敬的话,还赌气说再不让她看孙子了。母亲什么都没说,抡起胳膊就扇了我一巴掌,我顿觉得脸上热辣辣地疼。我从小还算乖巧懂事,哪受过这样委屈,顿时跑到卧室里哭起来。母亲气呼呼地追进来说,父是天,母是地,有你这样说话的吗?就是你婆婆也不该这样说话!我既愧又气,索性不理她。这样过了两日,那天早上的太阳特别亮,母亲走进来把我拉到阳台上说,不是你婆婆人不好,是年龄大了,看孩子又太累,才忍不住冲你发脾气的,她在你大姑子家休息几天就好了。母亲又指着天上的太阳说,你看,前天还刮风下雨的,今天不是太阳出来了么?人也是这样,娃小的时候都难挨,度过这个坎就好了。那一刻,我的心释然了。
我的婆婆也和母亲一样善良、质朴,为儿女操劳、奉献了一生。母亲的一巴掌让我警醒,让我念起了婆婆的许多好:伺候我坐月子,看年幼的小孙子,承担起许多家务,帮衬我们度过最难的岁月……有了这样的认知,我觉得婆婆和妈一样的亲,即使骂我几句也不气。后来和婆婆处得一直很好,其实也没有为她多做什么,就是和颜悦色,柔声细气,再忙再累,也要温柔、耐心地对待她,让她感受到儿女的尊敬和关爱……
母亲永远是最安全的倾诉对象,夫妻之间有矛盾了,儿子不听话了,同事们该如何相处,我一遇见事就得和母亲倾诉一番。母亲永远不向着我说话,永远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两口子过日子,就要让着点,没(丈夫)这个人,你也不好过”“娃儿正是闹哄的年纪,不能硬着来”“跟单位的人多忍让,要宰相肚里能撑船,过去的就过去了。”“啥时候也要谦虚,尾巴不能翘起来”。在母亲的长期熏陶下,我也渐渐有了“母性”,隐忍、宽容、遇事不躁,发生矛盾,运用智慧巧妙化解而不是用激烈的方式解决……
2015年后母亲因股骨头骨折行动不便,兄弟姊妹五个轮流侍候,一段时间后,大家都不禁为母亲的聪明而折服:出钱出力的活总会掂量轻重,合理分配;说起话来诙谐幽默,理却一点儿也不歪,简直就是个“乡土哲学家”;有时候故意出点小事故,让儿女们放不下心,都围着她转。犹记得那次兄妹间发生龃龉,母亲悄悄碰我肘对我说,为了家庭和睦,你闺女家进了门就多干活,少掺话……也正是这份智慧,兄弟姊妹五个没有发生大矛盾,相携相助陪伴母亲走过了最后的岁月。
母亲啊,如今你离开了我们,多么希望你还能关爱我、呵护我、监督我,还会在我不懂事的时候给我一巴掌让我警醒!清官难断家务事,如今遇到家庭问题的时候,我都在想,母亲当年是怎么说的,是怎么解决的?母亲啊,母亲,您就是女儿弥足珍贵的教科书,文字浅显内容深邃,值得我翻阅一生。
母亲啊,母亲,中国正是有了您这样千千万万文化水平不高、质朴无华却有着传统美德的女性,才孕育出了优秀的后代,共同支撑起民族的脊梁。
母亲啊,母亲,感恩此生遇见您,我只有继承您的美德,传承好家风好传统,做一个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社会的人,才是对您最好的怀念和报答。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