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此情莫待成追忆

2018-12-22 09:26:0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此情莫待成追忆

刘红芳

  姑射朔风凄,汾水清月寒。父亲在经历了一年多的病痛折磨之后,走完了他的一生。

  父亲共兄妹9人,4个弟弟,4个妹妹,父亲是长子。为了一大家子的生计,幼年的父亲早早就承担起了家庭重担,除了帮助父母务农之外,还要负责照顾弟弟妹妹。父亲上有父母,下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父亲生活的担子愈加沉重。

  为一大家子生计,父亲强迫自己学会了很多技能。父亲不但给村里抽水磨面,还学会了照相。由于家里孩子多、开销大,生活仍时常捉襟见肘、难以为继。后来,为了更好地照顾家里,父亲又凑钱买回了缝纫机和锁边机,白天在地里干活,夜里加班缝衣服、锁衣边,像一台机器,不分昼夜地运转着,尽最大努力补贴一家人的生活用度。1976年,因诚实肯干,他被推选为村里的农电工。在那个半公半农的时代,父亲为干好工作,舍弃一身手艺,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老百姓的管电上,为十里八乡的农村用电投入了巨大心血。

  那时的农电工身兼多职,从立杆架线到维护收费,样样工作都要做。父亲也都干得认认真真、兢兢业业。他总是把公家的事当做大事,把大家的事当做要事。记得父亲常常深夜整理从各个村里收回来的电费,都是破破烂烂的几毛几块面额的纸币和几分的硬币,父亲非常认真仔细地把破损的钱币一点点地粘贴起来。有时,我和姐姐们还没睡,盯着父亲手里的一沓沓钞票看。父亲就对我们说,“你们记着,公家的东西一点都不能用,公家的钱一分也不能花,这是规矩。”现在想起来,正是父亲这种公私分明、清廉自律的精神,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一生。直到现在,我们也时常像父亲一样教育孩子。

  后来,我和4个姐姐先后到城里上了学,又先后分别考上了中专和大学。随着电力系统的改革和规范,父亲终于卸掉了农电工的工作。回归耕耘的父亲像门前那颗老榆树,变得苍老了许多。每次回到家里,我们总能感觉到父亲的笑颜里多了几分沧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隐痛。

  我们知道,七八个孩子上学,光学费一年就是一大笔开支。我母亲的身体一直不好,经常看病吃药,弟弟妹妹都还年幼,全家的生活重担都压在父亲一个人的肩上,压力可想而知。

  有一次,二姐刚有一点退学的想法,还没开口就被父亲严厉的眼光堵了回去。从那以后,我们谁也不敢提出退学。那时,每到开学,父亲总能从口袋里拿出给我们每个人准备好的学费和生活费,一人一份。我们每次接过父亲给的钱,都能感觉到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父亲就像一座大山,足以让我们无忧无虑地依靠一生。每每看到我们大包小包地出门,父亲总是笑容满面、底气十足,仿佛他的孩子们要去干一件什么大事一样。父亲无声的鼓励让我们对生活增添了无比的信心。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亲忍受了多少艰辛和磨难,承担了多么沉重的压力,我们到现在都难以想象。

  年轻时我们不谙世事,当我们一个个成家立业养家糊口时,才深深地懂得,那些年,父亲是多么的不容易,他是以怎样的毅力和精神支撑起了这个家啊!

  2017年底,父亲查出患上了前列腺癌,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为了抓紧给父亲治病,我们多次辗转到太原、北京等大医院给父亲做检查和治疗。总期望现代医学可以还给我们一个健康的父亲。不料,2018年正月,父亲旧病未愈,新疾加身,患上了胃癌。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们放下手头的一切事务,全力以赴给父亲治病。今年3月7日,父亲做了胃癌切除手术。明知病魔无情,但我们仍满怀希望,无数次祈求父亲能一天天好起来,我们约定,等父亲身体恢复后,我们要带父亲去旅行,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不料,仅仅十一个月的时间,癌细胞已扩散到父亲全身。看着日益消瘦的父亲,我们感到无比的心痛。昔日在我们心目中父亲高大的身体被病魔一点点地吞噬着。在住院期间,父亲每天积极坚持配合治疗,努力地吃饭,时常像一个听话的孩子一样任由我们摆布。我们知道,父亲是不想让我们担心,即使自己承受着巨大的病痛,心里想的还是他的孩子们。昔日父爱如山,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觉到一种坚强的依靠;昔日父爱似海,当风起浪涌时,我们都能享受着父亲的庇护!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父亲仍然表现出他的无比坚实的父爱!

  此情莫待成追忆!如今,我们的母亲还健在,我们会尽我们全部的力量,完成父亲的心愿。我们会更加关爱母亲,让她安享晚年;我们会更加珍惜骨肉亲情,扶持共进;我们会精心教育子女,让他们能真正拥有父亲一样正直品格的人。我们也会更加勤奋认真地工作,更加诚恳坦荡地为人,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