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逛“集”
姚建民
不记得啥时候有了逛“集”的爱好,成了几乎没什么爱好的一种爱好,这样的爱好自己都觉得好笑。但真的数十年了却乐此不疲地保持着这样的爱好而自得其乐。
“集”其实就是农村的贸易市场,源于何时本人无考,只知道现今“集”的起始和形成各地不一,既没有固定模式也没有一定之规,有的起始很久古已有之,有的是新近才逐渐形成。一般的“集”都是当地乡镇按照村庄和人口布局,选择集中连片相对集中的农村或乡镇所在地,以一片空闲地或以道路依托,选定日子唱一台大戏算是做了广告,就形成了有固定时间和地点的松散管理的交易市场,俗称“集市”。从此邻近村民就自发地按照规定的日子开始了集市贸易。
这种集市贸易加快了农副产品的流通便捷,方便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它不同于庙会,没有特定的纪念或祭祀的意义,大多是小商小贩从事小规模的货物贩卖,或农民自产自销,自然以蔬菜、食品、土产、日用百货、服装鞋帽为主。较大一点的集市,商品会多一些,大到家用电器家具以及服装,小到针头线脑居家过日子的生活必需品,按品类不太规范的划分成几个区域,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赶集交易的多是附近生活的人群,基本是纯粹的农副产品买卖市场,老百姓俗话就叫“集”。
集市的日子一般以农历确定,也没有特定的意义,基本上是发起者根据临近其他集市的日子定下来的,俗称“逢集”。临近的集市如果是逢一、四、七,那么就选定二、五、八,或者三、六、九,总得和相邻集市错开日子,这样十里八乡较大范围内几乎每天都有集市贸易。当然遇到雨雪天气,自动取消集市,赶集的人也正好休息。
我们当地去市场做生意称为“赶集”或“跑集”,并有一大群专门从事“赶集”生意的职业“赶集”者。购买东西或闲逛市场的又称为“踅集”或“逛集”,早上去逛称为赶“早集”,下午去逛称“落集”,“落集”了去买东西又称“拾聊”,有的“集”规模小生意也不好做的被称为“鬼集”。按时间节点或商品品类也有特殊的“集”,如:“腊月集”“叉把集”“骡马集”“粮食集”等等。多种约定俗成的说法都体现出了每个“集”的特点,不是来自官方规定而都是出自老百姓之口,细细品味真是有趣。
所谓“腊月集”,是每年农历腊月出现的年货市场,一般是在年前最后一个逢“集”日开始一直延续到农历年底,老百姓俗话叫“长集”。腊月集上,人们购买过年时的新衣服、鞋帽以及烟、茶、油、糖果、肉、鞭炮、禽蛋、菜蔬等,这些商品的销售量,都比平时猛增数倍。当然还有年画、对联、红灯笼等等过年必需品。
所谓“叉把集”就是平时按日子正常“逢集”,但到了麦收前的那一个“集”就叫做“叉把集”。如明姜镇南社、北社、中社的“叉把集”规模特大,辐射周边原来的南沟、赵城、广胜寺、南王、城关等多个乡镇几十个农村。再如南垣古镇曲亭镇,是“几县交界”地方,辐射临汾、古县、安泽、浮山等地,规模更大。“叉把集”主要为收麦所需的镰刀、叉把、扫帚、麦绳以及牲口装备等等服务。“赶集”和“逛集”的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热闹非常。近几十年来农业机械化颠覆了传统的耕作方式,过去收麦子的农具派不上用场了,“叉把集”渐渐消失,甚至年轻人都没有听说过这样的名称,只有年长者还在延续这种传统叫法。不过“集”还是那个“集”,但内容大打折扣,和收麦关联的东西少之又少。
“骡马集”,有的地方又叫“马市”,就是在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的时候需要大批的牲口解决农业劳动强度大的问题,自然就有了牲口交易,有的规模较大的“集”就单独有一片空闲地专门供牲口交易使用,也就是“集中集”了。交易产品自然是骡子、马、牛、驴,由此诞生了专门撮合牲口交易的“牙子”职业。其议价方式独特,双方在衣服袖筒里“捏揣”后而成交,外人根本无从得知。
所谓“粮食集”也是在土地产出率低下、农产品匮乏尤其是粮食紧缺的年代的特有的一种集市贸易,也有的称“米市”。其存在形式基本和“骡马集”大同小异,在较大的“集”上,除开日常生活用品外,约定俗成的一块儿地转门用于粮食交易。主要是麦子、稻米、玉米以及红豆、绿豆等等小杂粮,大多是自家“自留地”套种或开垦的小块荒地产出,甚至自家房前屋后的出产,自己舍不得吃卖几个钱用,都是节衣缩食从全家人的嘴里省下来的,那时的粮食弥足珍贵啊。
所以“叉把集”“骡马集”“粮食集”等这样有着很深时代烙印的“集市”以及这种针对性极强的称谓也淹没在疾速发展的时代步伐声中,只能是永久性地留在一代人的记忆中了。但不可否认这些传统集市体现着一个地方风土人情的特色,有着浓浓的乡土韵味和厚重的民俗文化的内涵。
我的逛“集”爱好历经多年兴趣有增无减,并且已不再局限于本地的“集”而走出去体验各地的“集”了。曾经“五一”假期自驾旅游,路过运城郊区一个大约是乡镇所在地的“集”,就兴致勃勃开始“逛集”,结果没有按预定时间到达目的地,只好半路住宿,自己都觉得好笑。别人出去旅游都是去景点,而我却到处找“集”逛,多年来,我们这里的“集”不知逛了多少次,甚至陕西、河南、北京、宁夏等地的“集”顺便逛了不少,却也没逛出啥名堂来。只能在闹哄哄的“集”上闲庭信步,把来来往往衣着随便的“赶集”或“逛集”者当做一道风景来欣赏。有时问问农副产品的价格,了解日用品市场行情,看着卖家守着自家地里出产的一堆白菜萝卜,烈日下、寒风中的无奈;有时听听卖家的吆喝,看看买卖双方分分角角的讨价还价的争争嚷嚷。
所有这些构成了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置身其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在生活的角落里隐藏着这样丰富多彩的地方、感受到社会的繁荣和生活的情趣、感受到风土人情和人生百味。看似闹哄哄的所在竟然能够使自己身心放松到瞬间脱俗而返璞归真,这才是自然状态的市井百态和我们寻常人的寻常生活,这才是朴朴素素真真切切的人间烟火味道。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