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一面

2019-04-27 09:21: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一面

李关良

  某日午时11:56,手机送来短信:“李校长,可加我微信,多联系。问好,李玉山。”短信真短,意蕴却长,一字一句像昕水清流潺潺湲湲流入我的心田。

  早些时候,临汾五县一市老作家乡宁高天山文化研究会上,我第一次与大宁县84岁老作家李玉山晤面,先生精神矍铄,气场轩昂,说起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像春蚕吐丝,像汾河轻吟,甜甜的大宁普通话传递着甜甜的文友情谊,满头银发,一脸慈祥。说到动心处,先生语速快了些,语气重了些,古铜色的脸庞闪过兴奋愉悦的光泽。少顷,又归于淡泊平静,像一叶小舟不徐不疾地在昕水河飘荡。长者开心话,给我长力量。那晚,不顾一天奔波参会的辛劳,我俩聊了许久。说了东半球,又聊西半球,从文学创作到世态万象,从大宁到襄汾,说起一头长发满腹诗文的张行健;说起襄汾文化领军人物高建录;说起八旬挂零宝刀不老的临钢王双定;说起驰誉三晋的《大晋商》与作家王哲士;老友新朋,趣闻轶事,这些作家们有的就在这次会上,有的站在我们的心头。人事风情,俚语特征,聊至激动感人处,笑一阵儿;再说,又一阵儿笑。那么投机,那么粘板,像是久别重逢的忘年交老友。先生谈吐,平实中让人明事理,侃侃中让人深思量,谁会知道这一对七老八十的人居然相见这才是第一面……

  我与先生果真相见恨晚,然神交却算得上渊源久远。

  1991年10月,省教委在教育学院举办中学校长干训班,对各县市中学校长进行为期半年的规范化轮训,我是首届学员,而李玉山先生的长女李惠玲女士作为大宁一中校长也参加了培训,我俩还被吸收为干训班党支部、班委会成员。这期间,惠玲多次拿来先生主编的《昕水文艺》送我,我也把自己近几年来在各级报刊发表的一些文章请惠玲转交先生,并致问候,既礼尚往来,又辗转求教,互换诗文成为我与先生之间的一座桥梁。在我心中,先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一面前进途中的旗帜。那时我就想,何时能见先生当面求教,可就是幸事一桩啊。

  说到这里,先生谦和爽朗地笑了,手紧握着,话儿递了过来:“咱们互相学习,水涨船高吧。你看青年才俊马毅杰文章写得多好!你看夏全发电视剧本写得多帅!你看——”我接过话头,你看李先生——罢,罢!先生摇头摆手 “廉颇老矣!”“您才42(公)岁,何老之有?”“那你也就刚过‘而立’不久啰。”先生睿智又不失诙谐的话语,引得一室笑声。

  李玉山先生1935年生,当过教师,当过领导,但在他84年生涯里,可以说书是他第一任“情人”。你看他与书为伴——读书、教书、编书、出书,与书几近形影不离。先生曾在《书缘情未了》一文中坦陈胸臆“从小就与书结缘”,年轻时曾立志“读尽天下书”,足见先生有志者立长志,矢志不渝摘丹桂。从他藏书的数量之多、作品之丰,可以看出先生确实一生博览群书,古今中外,海纳百川,丰富的书本知识为他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创作功底。人们把先生誉为“大宁一支笔”“大宁文化一面旗”,此话不虚。先生曾供职教育局、宣传部、县委办,不管任局长、部长、主任等领导职务时,工作再忙、担子再重,他也从未放下手中的笔。笔是一个文化人手中的枪,李玉山先生是位坚守在文艺战线的文化尖兵。

  因了与李惠玲有半年干训班同学之谊,我便有了先生文章先读为幸之机。从先生主笔的《昕水文艺》《大宁文化》,到先生专著“三情一河”(《情满人间》《情满太行》《情满黄土地》《黄河仙子传奇》)等,我均先睹为快、受益匪浅。之后,先生又有10多篇人物通讯入选中组部主编的《当代共产党人》大型丛书,见书目即从新华书店购回,以供效法典范、研习先生文笔之需。今日晤得先生一面,并聆听先生娓娓长谈,由不得浮想联翩,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笔耕不辍、著述颇丰的老作家,为践行初心孜孜矻矻,不懈拼搏的高大形象就树立在我眼前。

  时针指向已近晚上10:00,我婉言告辞,先生似乎谈兴正浓,再次挽留。我站起,先生亦起,把新作《日月留痕散文集》《日月凝眸散文集》送我,我请先生签名,他说:“签名就免了吧。名字你是知道的,这就行了。咱合个影吧,难得一见,难得一面啊。”先生摁动快门,我胸中一股暖流涌起,两人紧握着手,慢慢踱出他下榻的房间,又在306房间坐了下来……

  一面到夜阑,听金鸡报晓,深感秋宵短。有文友相约,笑语掺方言,共话高天山。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