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一个人与一座城

2019-05-18 10:23:53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一个人与一座城

—— 一位老兵三赴临汾的寻“根”之旅

刘跃清

  你是谁?从哪儿来,到哪里去,来干什么?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陈颖书始终认为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应该知道自己的来处与归途,这样内心才能宁静,目光才能淡定,脚步才能从容。

  “土飞机在开动,土飞机在开动,轰隆隆、轰隆隆,城墙开花,烟雾腾空……”炮声如雷,枪声似风,号声响彻,歌声激越,相信每一位在“临汾旅”旗帜下摸爬滚打过的军人唱起这首歌都会豪情满怀,神采飞扬,血脉偾张。

  临汾,是中华民族的根。古称平阳,《尚书》载:“尧都平阳”。司马迁《史记》云:“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青史可鉴,临汾是灿烂辉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千年尧庙,华夏第一都还在述说着古老而年轻的传说。

  临汾,是客家人的根。元末天下大乱,中原生灵涂炭,十室九空,因山西未遭受战火,人口众多,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将山西几十万人口陆续迁至中原。临汾境内的洪洞县广济寺是一个最大的移民结集点,出发时大家聚集在一棵大槐树下,三步一回首,作别故里,迁徙各地,“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鹳窝”。

  临汾,是一支英雄部队的根。1948年3月,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徐向前指挥人民解放军8纵、13纵及太岳、晋绥军区部队53000余人,在广大人民群众箪食壶浆地支援帮助下,经过72个昼夜浴血奋战,于5月17日攻克固若金汤、素有卧牛城之称的临汾。从此,古城回到人民的手中,汾河两岸麦浪翻滚,青山葱翠,红旗招展。8纵23旅(后为179师、179旅),在临汾战役中因战功卓著,于当年6月4日被中央军委授予“光荣的临汾旅”荣誉称号。临汾战役堪称城市攻坚作战的典范,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肯定。

  硝烟散去,白鸽翩飞。1953年5月21日(农历癸巳年四月初九),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陈颖书出生在江苏盐城市南洋岸镇一个贫苦农家。越鸟巢南枝,胡马依北风。苏北大地上那个叫南洋岸的小镇乃陈颖书的衣胞之地,他的人生由此蹒跚起步,那片土地曾让他月下低思,曾赋予他人生温情润泽而厚重的底色,那儿是他生命的源头,血脉之“根”,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根”。

  男儿何不带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1970年12月20日,陈颖书入伍来到南京市江北花旗营临汾旅536团(前身为汾东支队)。兵之初,他听得最多的是山西口音,闻得最熟的是那股老陈醋的味道。临汾,是临汾旅的发祥地、出征地,是临汾旅的集结号与冲锋号吹响的地方,当年千千万万临汾子弟满腔热血,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汇聚成河,奔涌成海,铁流滚滚,激战晋中,浴血太原,挥戈大西北,挺进大西南,入朝参战,屡建奇功……当陈颖书走进“铁打的营盘”时,战争如巨浪,那些如“金沙子”般留下来的前辈大多居于营、连以上职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他们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手把手相教,把临汾旅的红色基因播种他心底,浇灌至他灵魂深处。

  铁马冰河,号角催证,沙场秋点兵,因为基因融入与信仰的坚定,让青春勃发的陈颖书明白前进的方向,平添许多力量,将平凡渺小、沧海一粟的个体融入火热的军营,融入党和人民无限的事业,融入寥廓浩渺的天地。有道说,平庸者只有一条命,即性命;优秀者有两条命,即性命和生命;而卓越者,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生存、生活与责任。陈颖书军旅40年一直卓越而立,行走在追求卓越的路上。

  1988年5月,临汾解放40周年。陈颖书时任临汾旅536团政委,应邀作为临汾旅代表团成员赴临汾参加庆典活动。临行前,组织科里几个“笔杆子”给师首长撰写发言材料,数易其稿,未获通过,遂电招陈颖书。他凝神半晌,一稿即过,师首长称赞:就是这个感觉!陈颖书系组织干事出身,当战士时就有“重磅”理论文章刊发《安徽日报》,担任组织科长期间发表在《解放军报》上的理论文章,曾轰动一时。陈颖书谈及写发言材料的心得:一要有针对性,吃透上情,摸清下情,要解决什么问题;二要有力度、有气场、有声势,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三要有哲理性,胸怀全局,做到辩证法与方法论相结合,既有“战术方法”也有“战略思想”;四要具有个性,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他的这番话对今天各级机关伏案劳神的“秀才”们仍有深刻意义。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抷热土一抷魂。回到临汾,陈颖书一行循着远逝的号角,追寻先辈的足迹,感慨“挂甲庄”(李自成围困临汾,久攻不下,挂甲而去),神思烈士陵园,伫立徐帅指挥所,徘徊召开胜利大会、也是临汾旅命名大会的操场(如今那儿是一所书声琅琅的中学)……回家的感觉真好!五月的槐花醉人,满眼的苍翠迷人,丰收在望的麦浪喜人。临汾人民从来没有忘记这些远离家门的“子弟”,到处都是热情的笑脸,滚烫的双手,嘘寒问暖的亲切,那是鱼水相依的深情,那是心息相通、久别相逢的亲情……

  1998年5月,陈颖书时任179师政治部主任,再次应邀参加临汾解放50周年庆典。

  临汾归来不忘根。在陈颖书担任179师政治部主任、179旅政委期间,抓部队传统教育“咬定青山不放松”,每年新兵一入伍、新干部一报到就参观旅史馆,聆听老前辈忆传统;营、连主官带头学传统、讲传统;广大官兵通过故事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读书征文,每年6月4日(“光荣的临汾旅”命名日)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做到随风潜入,润物无声地学习践行光荣革命传统。临汾市委、市政府发文,临汾旅官兵一入营即为临汾“荣誉市民”。为了密切延续与临汾人民的“血脉亲情”,陈颖书还曾协调上级部门特招临汾籍大学生入伍。他深知只有让每位战士明白我是谁,来自哪里,为了谁?才能扎根军营,建功立业,回报人民。

  2016年8月,参加临汾解放50周年庆祝活动的一行人再回临汾,他们是浙江省军区原政委(曾任179师政委)林恺俊,安徽马鞍山军分区原政委(曾任179师政治部主任、179旅政委)陈颖书,江苏泰州军分区原司令(曾任535团团长、179旅旅长)陈林阜,江西吉安军分区原司令(曾任536团团长)张复平,浙江杭州警备区原政委(曾任537团政委)陈必凯,原179师炮兵团政委陈锡楼。同行者还有林恺俊夫人周玲,179旅宣传科干事严正卿。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特此记之,以资纪念。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春风浩荡春潮涌,这些年临汾奋进新时代,激浪扬帆,古城添锦绣,人民俱欢颜。抚今追昔,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

  作者简介:刘跃清,中国作协会员,曾在临汾旅服役20年。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