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黄河拐弯的地方

2019-05-18 10:27:09 来源:临汾新闻网

黄河拐弯的地方

张步军

  心底始终惦记着一个地方,她处于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的东岸,她曾入选《美丽中国 美丽俄罗斯》画册;她曾登载《求是》杂志的封底;她曾步入了《文明密码》的殿堂;她曾唱响在《开门大吉》的舞台,她的名字叫永和。

  当天边洁白的云朵自如舒卷,当清爽的空气弥漫山花的幽香,当身着艳丽服装的青春少年擦肩而过,当美丽的乾坤湾映入眼帘,终于相信这一次真的来到永和。

  早起的晨光为远离喧嚣的永和,涂上一层淡淡的金色;依山而建的窑洞,隐隐透着古朴的大山气息。

  永和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从秦汉到明清,穿梭于黄河上的船队,来往于河岸边的马帮,联系秦晋的口岸,皆交汇于永和,使之成为黄河岸边一个较为重要的城镇,伫立在黄河大桥上,依稀还能看到那憧憬希望的途程。坐落在黄河岸边的古村落——永和关,仿佛满耳都是船工酣畅的号子。

  多种文化在此交汇、碰撞,铸就了当地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兼容并蓄,和谐共生。追逐这段历史,在永和随处可见:黄河岸边的五彩石,映衬女娲补天的美丽传说;大墓垣的刘训墓,彰显后唐一代名相的铮铮铁骨;双锁山的上马石、饮马槽,向人们倾诉宋代巾帼英雄刘金定的神韵;龙岩寺述说着一代帝王的苦难历程;红军东征纪念馆,让人永远铭记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业。屹立在河岸的伏羲石,仿佛记录着永和的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矗立在黄河岸边的国家蛇曲地质博物馆,有力佐证了她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清风吹拂着山梁的倒影,散作涟漪远扩。这一刻,历史好像又被唤醒了似的。历史是鲜活的,它根植于永和的山水人情中,更融入每一个永和人的血脉中。

  广阔的黄河流域,有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也有丰富多样的独特物产,淡雅的花香,浓郁的果香,厚重的土香,这些来自黄河的馈赠,是神奇的自然造化,也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大河东去,香飘四方。

  永和地处黄河中游的晋陕大峡谷,这里土质疏松,光照充足,是目前中国“三北”防护林所在县域之一。每年3月到10月,这里就是花的海洋。桃花、核桃花、杏花、梨花、苹果花夹杂着各种农作物的花和漫山遍野的山花,争奇斗艳,次第开放。每到金秋时节,是当地农民最繁忙的时候。满山红遍的枣儿、挂满枝头的绿皮核桃,还有那红了脸的苹果……都等着他们去收获。

  优质的农产品,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商人。采花、摘果、品香,已经成为永和人独特的生活方式。

  美丽的永和,沉浸于山水之间,天造地设的自然景观让人动容,独特的民情风俗让人撼动。风花雪月地,声光山色城。永和之美首推乾坤湾之绝;楼山夕照之秀;双山雾海之雄;阁山翠柏之奇。在这里,登山观日出、看晚霞;下河听涛声、品鲤鱼,无不让人神往。然而,最能彰显永和风情民俗的当属正月十五闹花灯、舞狮子、跑旱船、扭秧歌。纵情放纵着永和人自信、豁达的天性;那种集体狂欢的场面,洋溢出生命的本能,即使旁观者也无不动容。

  亲临永和,感悟永和的方式有多种。慕名而来,一见倾心,住上三五载的有之;休闲度假,乐而不思归的有之。既是一个行色匆匆的游者,在永和依然会收获颇多。携着一抹双山的高远,带去一份黄河的宽广,还有永和人脸上温暖的笑意,生命从此充满了一种积极乐观、宽容和谐的情愫。

  永和作为一个经济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土,将逐渐演变成一个记忆中的亮点,时间越久,反而越清晰明朗。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