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雨中畅游龙澍峪

2019-08-11 15:55:25 来源:临汾新闻网

  雨中畅游龙澍峪

  ●崔海昀

  出临汾城区过平阳大桥,沿汾河西畔一路向南,右拐进入襄陵古镇。下车逛逛繁华热闹的集市,享用过美味的黑砂锅,穿越薛村、黄崖等几个村庄,来到龙澍峪山脚下。

  天正下着雨。

  透过雨雾望向山中,空蒙、奇崛,更添几分青翠与神秘。龙澍峪的山体是一色的石灰岩青石,主峰海拔高度1200米左右。景区内山水相依,有“晋南仙山、祈福圣地”之誉。景区负责人祁经理告诉我们,下雨不能进山,恐山中落石伤人。我们望着漫天雨雾,只好在游客服务中心观看龙澍峪宣传片,片中的绮丽景色,更吸引我们进山探奇,不时看看窗外,等着雨停。

  龙澍峪所在的襄陵镇素有“金襄陵”之称。底蕴深厚,沃野千里。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提出“千年古镇金襄陵,干群同心铸辉煌”的目标。他们依托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深入挖掘文旅内涵,整合文旅资源,提振文旅自信,打造乡村休闲全域旅游,致力建设“文旅名镇”。

  龙澍峪景区曾承办过“龙澍峪第三届非物质文化旅游节暨百年庙会”“金襄陵杯健步走赛开幕式暨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启动仪式”等大型活动。活动期间,游人如织,盛况空前。一次次活动宣传,也让更多人加深了对龙澍峪的了解,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在这里畅游山水,祈福纳祥。

  雨终于小了。

  景区山门上,元代著名诗人、书画家赵孟頫题写的“龙澍峪”三个大字遒劲有力,更添一份文化内涵和底蕴。我们一行打着伞,踩着青石板铺成的小路,盘旋而上。

  这是吕梁山支脉姑射山麓,峡幽谷深,山俊石奇,自然风光与宗教文化相结合。历年来,游人、香客、信徒、文豪骚客络绎不绝,香火鼎盛。这里庙宇星罗,现存的三皇庙、华佗庙、千手佛殿、灵官庙、真武庙、关帝庙等殿堂庙宇错落有致,就势而成。

  据悉,龙澍峪最早的名字叫做“龙斗峪”。民间传说,东海龙王派水龙与火龙到人间行云布雨,调节旱涝。若旱,水龙就施雨;若涝,火龙则喷火。两条龙来至古襄陵县黄崖村西,见此山景色祥瑞且风调雨顺,于是它们就长卧于山谷之中睡起了大觉,时辰久了难免伸腰卷曲相互磕碰,随之发起脾气两相打斗。这就是“龙斗峪”的来历。这件事惊动了佛祖,佛祖派龙澍菩萨来降伏二龙。后来龙澍峪中的水龙洞和火龙洞据说就是二龙蛰伏的巢穴。古襄陵的龙斗峪最早有佛寺进驻,随之又把“龙斗峪”改称为龙澍峪至今。

  雨雾中曲径通幽,眼前赫然出现一座石桥,凌空而起,飞架山崖,这便是著名的景点“天桥古蹊”。相传尧的老师黄崖子在此修行时,与私下凡间的鹤仙相遇,一见倾心,私订终身。因此触犯天规,天神前来捉拿,鹤仙振翅高飞,化为一道虹桥,飞架山崖之上。从此,黄崖子隐山修道而不出,守护着这条空中仙径。

  浪漫的爱情故事世代相传,也吸引着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据襄汾县志记载,元代赵孟頫曾在此游历并写下“天门高处两仙桥,缥缈白云手可招。坐饮渐薰毛骨爽,翩翩鹤下羽翛翛”的诗句。

  潇潇细雨中,路边一尊赵孟頫的塑像,手持书卷、衣袂飘飘,仿佛穿越千年在雨中与我们相会,共赏“天桥古溪”的千古传奇。

  龙澍峪摩崖石刻汇集了古代名家遗墨数十处,真、草、隶、篆,庄重潇洒,各具神韵。“石门绾秀”是龙澍峪所有摩崖石刻中文物价值最高的,书写者是状元朱之藩。

  走进大牌楼,绕过天桥湾,登上华佗庙和千手佛殿前的峨山桥头时,雨渐渐停了。远山上的南顶与北顶巍峨壮观,山上还有诸多名胜和风景时隐时现在峰岩之际。雨水清洗过的天空澄明润泽,通向南顶真武庙方向的360级长阶干净光洁,仰首上望时,有移步上天的感觉。

  从真武庙出来,玻璃桥横架于龙澍峪最高的南顶北顶之间,景区全景收入眼底,至高至险犹如身悬九天俯瞰人间。

  穿过玻璃桥,沿栈道在山谷里穿行,真有“我欲乘风归去”的豪情,沐着雨后清风,何似在人间!

  一路赏景来到飞龙滑道。滑道总长400米,从龙澍峪最高顶之一的南顶如一条百米长龙,蜿蜒盘旋。我们沿滑道腾冲而下,到达华佗庙。

  出山时,雨又下起来了。回望雨中的龙澍峪,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雨中景色,真是“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们流连山中,步步回头,意犹未尽。

  龙澍峪正在创建国家4A级风景区。不久的将来,这里将会以更优美的景区建设、更完善周到的服务,成为一处集生态旅游、户外拓展、朝拜祈福、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旅游祈福胜地。在襄陵镇“文旅名镇”的建设中,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带动周边旅游发展,引领乡村全域旅游的新盛景。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