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从临汾起飞

2019-11-17 11:46:27 来源:临汾新闻网

从临汾起飞

□ 乔忠延

  中国报告文学协会通知我去浙江金华参加采风活动,同先前任何一次出行那样,少不了选择路线。以往要么转道太原,要么绕行运城,这一次直截了当,因为临汾机场有了直飞杭州的航班。从家里出发,20分钟到了机场,稍候,登机,飞机腾空而起。不到两个小时,已降落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出机场主办方已有人来接,这个夜晚做梦是在金华的宾馆了。

  便捷,高效,省时。鲁迅先生说,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反言之,节约时间不就等于延长寿命吗?莫非这就是临汾机场的时代意义。自然,这意义里包含了临汾人的多年向往。这向往原先是那么炫目耀眼,大致是1964年吧,我在临汾三中读初中,就听说乔李有了飞机场。那时觉得很兴奋,也很遥远。兴奋的是企盼祖国飞速发展,遥远的是一个农家孩子不敢有乘坐飞机的奢望。记得那时村外也有了公交车,可我往返学校三四年,一次也没有坐过。坐车要付钱,不贵,两毛钱,可是这两毛钱几乎就是一天的饭费,谁舍得呢!俱往矣,如今中断几十年的临汾机场复又开航,在飞机上看到坐在身边随父母前往杭州旅游的孩子,真令人艳羡,艳羡他们赶上了好时代。

  在临汾起飞,我用几近70年的人生长度,丈量出时代、祖国的巨大变迁。似乎敲击至此,我的感慨就应结束了,不,我这里的从临汾起飞,还是一种不期而遇的象征。象征我这古稀之人,从临汾起飞的生命航程。

  每每出席全国性的高层次活动,我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感恩的冲动,最为感谢的就是临汾这块生我养我的风水宝地。与那些名扬华夏,甚至名扬海外的大家集聚一起,看看人家的身份,不是北京,就是上海,或者就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广州。唯有我是例外,至今仍然偏居一隅,而且,明天、明年也没有走出临汾的打算。为何?是大多数人拥有的那种乡村情结吗?是,但不全是。的确,我出生在临汾,吮吸着这里的水乳、饱食着这里的麦黍,长身体、长知识、长兴趣,才长成了华夏文学巨树上的一片绿叶。这片绿叶进入国人的视野,是在1990年前后,我的散文《弯弯的桃树》被多种选本遴入,标志着我写作的成熟。

  那时刚刚年届不惑,正是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大好年华,真应该一鼓作气写出更多作品。但也就在此时,我放缓节奏,埋头扎进了故土文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看见了自身潜在的差距。由于时局的限制,初中毕业再没有校门可进,学识的清寡实在汗颜。以这样的清寡如何对应那些学贯中西的大家?如何对应那些科班出身的青年新锐?思考的结果是向后奔跑,向下沉实,去故土文化中汲取所需要的能量。于是,自20世纪90年代初,每逢暗夜,我总是深掘水井,探寻尧文化的宝藏,用文化精髓丰盈自己。继而,我博览群书,瞭望中华文明史,瞭望人类文明史,把尧文化放到其中比较观鉴,亮眼明心。整整十年,我边读边写,先后出版了《尧都沧桑》《尧都人杰》《尧都土话》《尧都史鉴》《尧都风光》等图书。在他人看来,我这是为尧都发展注入文化活力,在我看来却是用家乡文化陶冶自己、升华自己。果不其然,《尧都土话》一经亮相,就成为靓丽神州的一个品牌,几十家报纸杂志陆续刊出,季羡林老先生晚年主编图书《百年美文》就将其中的《尧王》等三篇遴选入卷。

  回眸往事,几近三十年了。三十年来,我埋头笔耕,日日攀升。在这各领风骚三五天的时代,我没有落伍,继续保持着向上的文学势态,靠什么?靠的就是尧文化,靠的就是丰厚而富含营养的临汾文化。是临汾文化滋养了我,丰满了我,升华了我,这才是我从临汾起飞的精神能源。

  感谢临汾,给了我腾飞华夏、翱翔天宇的生命活力!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