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品茶

2023-01-07 10:02:2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品茶

解伟福

  30年前,在东北某地当兵。冬天的一个傍晚,寒风飕飕。去镇上接人等待之际,见一小店亮着灯,便推门而入,自言不买东西,等人。店主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大哥,看我一身戎装,赶忙招呼我进屋,说不买东西也没关系的,外边怪冷,里面暖和。

  “喝杯茶吧,暖和暖和”。“好”。

  柜台上放着一把电茶壶、几个小茶杯。喝了一杯,接着又喝了一杯。我说,我以前还没用过这么小的杯子喝过茶,倒来倒去的……言外之意是,真怕大哥嫌麻烦了。

  大哥说,没事、没事,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打发时间呗。

  那样的茶具,山东淄博的战友回家探亲带来过,但我一直没有使用。那么小,真正口渴了,喝起来太不过瘾。部队嘛,生活训练、打扫卫生、吃饭睡觉,都是紧紧张张的,哪有慢吞吞喝水、饮茶的路数。

  大口喝水,也是我从小养成的习惯。一旦渴了,端起水来就想直接往下灌。记得有一次,大中午的,到棉花地里打农药回来,匆忙地换下衣服,洗洗干净,跑到厨房里,把奶奶晾好的开水,一口气喝下去了五碗。奶奶赶忙阻止,说,快别喝了,别把肚子喝撑了。扭头走到邻居家里,还是觉得口渴,又倒了一小盆儿开水,放到水缸里凉了一下,端起来又喝了下去。打了几个嗝,这才美了。

  后来,转业回到当地,单位里放个杯子,有时喝水,有时喝茶。到某省城游走,饭馆里,也目睹过跑堂的小师傅,用壶嘴就有一米多长的大茶壶,背在脊背上,隔着很远的距离,给桌子上每一个客人点茶,茶水涌出,如射进杯子里,急速旋转至满而不溢,角度、速度、流出量,一切恰到好处,令人暗自叫绝。返乡后,也便不多记起。

  直到有一天听大哥说,数十年来就没有喝过水,凡喝必茶。时间久了,能大致喝出好赖,只是没有探微细究。

  略微臆想,水,确实没有什么滋味,只是人和自然离不开而已。单单喝水,真不如喝茶,有点儿色彩,有些儿味道,有点儿情趣。

  有个晚辈,年少功成,偷空儿特地跑到南方产茶之地考察了半个月,浸泡于当地浓厚的茶文化中;又与几位得道高僧、朋友名人盘道论茶,颇有心得。谈起来才知道,种茶比种植其他果树,有更加严格的地理环境要求,比如海拔高度、降雨量、空气湿度、昼夜温度差,尤其是周边有一两千种植物,茶树便尽数汲取各自精华元素,独成其品。红茶、绿茶、黑茶、白茶等六大类,也难以述其详。

  前几年,几个老战友在安徽相聚,安徽战友拿出他珍藏的精装茶叶,拿出秒表来给我们泡茶,其精心可见一斑。他说,这是到了某个级别的大人物才能喝到的,于是,一口气给我们冲了五六泡。

  在过往的日子里,喝茶渐渐多了起来。在办公室、在家里、在茶馆,盒装的、袋装的、散装的,价格贵的、低的都喝过一些。

  喝茶时,有时候也略略品味品味,有时候也不免随身嗯啊地附和几句,假装懂点儿茶的模样。

  其实,和朋友们在一起喝茶,喝的是心情舒畅;独处时喝茶,喝的是岁月流淌,一如听音乐、览绘画、赏书法、观风景,允许闻风起浪,亦允许心平如镜。

  我对茶的品鉴,至今未有多大提升,淡点浓点、亮点暗点、发涩回甘,似乎都不打紧,只要是有点儿颜色,有点儿味道,有点儿热气氤氲,不紧不慢地入口,便好。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