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那高高的红砖水塔

2023-03-18 09:44:40 来源:临汾新闻网  

那高高的红砖水塔

刘广敏

  每逢新兵入伍的季节,车站和码头都涌动着绿色,把我的思绪带向了军营。

  从我住的单元楼阳台上往南看,有一座高高的红砖水塔,水塔位置在一所部队大院。闲暇时瞅着红砖水塔,想起件件往事。

  红砖水塔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这所大院里的标志性建筑。1987年11月,我从古县参军来到秦皇岛。当兵第二年,报纸上刊登的一篇“豆腐块”使我从侦察连调到部队机关大院,我工作的政治部宣传科在机关办公楼的四层,那时候机关大楼的用水就靠红砖水塔。

  水塔下面是部队机关大院的开水供应处,几个水龙头从大锅炉房内伸出,大院官兵和家属们早中晚都按点儿在这里接打开水。

  红砖水塔下的部队机关大院里,有我的青春岁月,也是我工作的起点。

  刚进部队机关工作时,宣传科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科长工作非常敬业,对下面人要求比较严格。科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优势,文化干事姓李,唐山遵化人,能说会唱,在部队大院礼堂汇演时的一首《小白杨》,红遍了机关大院,成为部队文艺爱好者的偶像,平时屁股后面总有男兵女兵跟着,要学唱歌。

  我在宣传科的工作是当报道员。报道员的主要工作是写稿拍照片,做好部队新闻宣传工作,岗位虽然不起眼,但在领导眼皮下工作,天天说话、做事、协调事务做工作,项项都是锻炼提高人的活。

  刚开始做新闻宣传工作有些吃力,加班加点挑灯夜战是家常便饭,岗位上的发稿压力和能力需求一度使我非常着急。20岁是个不知道累的年龄,有部队宣传科的平台资源,有科长倡导的“不教一日闲过”的勤奋精神,我每天学习掌握新知识,时常开辟发稿新领域,不断在学习中开拓新视野,每天不是手捧书本就是埋头写作,让自己思想丰富、智慧增长、变得强大。

  后来我转入地方单位工作,虽然一直在部队驻地的城市上班,但平时很少回老部队。2019年6月3日,我陪同战友韩宪瑞来到老部队大院,站在红砖水塔下,我们共同的心声就是感谢部队的培养,水塔下的这所部队大院是我们人生梦想起航的地方。

  踏入部队大院,往事浮现眼前,在部队这座大熔炉里,一个人的成长,凝结着很多战友的真诚关怀和点滴帮助。想起我们同批从临汾一起入伍来的300多名战友,在军营摔打锻炼、团结学习的情景,经过部队的培养锻炼,有的如今是军队或地方的领导干部,有的是企业老总,还有的是乡村振兴一线的优秀共产党员。想起老领导师太山,我在宣传科时他任政治部副主任,分管宣传工作,对我们十分关心,后来他担任了部队副政委,在工作接触中他给大家的印象是个谨小慎微的人,但在部队研究评功时,他却第一个发言,以“不能让为部队宣传工作作出贡献的人吃亏”为由为我据理力争,部队党委为我荣立了二等功。想起已故的部队老旅长张国安同志,得知我将要转业地方工作后,他主动给在地方当领导的好朋友写推荐信,帮我联系工作单位。这些雪中送炭的帮助和关怀,让人永生难忘。

  岁月沉淀的不光是这些难忘的人,还有部队养成的良好作风习惯。屈指算来离开部队已经30年,但在这里学到的早晨跑步、工作专注、读书看报、动手写作,已成为融入血液和骨髓的习惯,将会伴随一生。

  望着高高的红砖水塔,突然发现它已矗立在我的心中,如一座灯塔,在我的生命中放射着坚定明亮的光。


     

责任编辑: 吉政

上一篇: 【散文】远去的故乡

 

下一篇: 【散文】大姐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