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坊”的前世今生
尉廷春
巍巍九原山,滔滔汾河水,在这片黄土地上孕育了很多美丽的传说和独特的区域文化,这便是我生于斯,长于斯而后又复终于斯的家乡赵康。
赵康不大,却很精致。曾经在赵康当过镇党委书记的梁高跃书记经常自豪地说“黄土地是黄色的,襄汾是美色的,赵康是彩色的”,村中的七星槐绿意葱茏,整洁的古村,雄伟的民居五彩斑斓,颜色仿佛快要在绿意中溢出来似的,铺满整个空间,总有“民居藏在绿意中,颜色嵌在大地上”的精致感。
赵康不凡,名气不小,临夏线穿村而过,大运高速出口离村只有3公里,交通极为方便。数千年来,先人们走南闯北,足迹遍布全国,走西口走了几百年,走西口的故事就流传了几百年,如今的青海西宁,甘肃兰州当地的民俗和我们这里非常相似,其很大的原因就是当地不乏有当年走西口的“走二代”“走三代”。
赵康不富,却很殷实,“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是赵康的真实写照,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乡民们辛勤劳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吃喝拉撒,衣食住行,供娃念书,全部搞定,虽不能大富大贵,日子也算殷实。
赵康,襄汾县最南端的小镇,在地图上,想要找到襄汾很容易,想要找到赵康却很难,这个和新绛接壤的小镇,便是当年风云一时的晋商四大家族之一的晋商翘楚尉家诞生地——原名师庄。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提起赵康,提起师庄,提起尉家,只要是赵康人,只要姓尉,就是当年的师庄尉家。其实师庄尉家是有大尉家和小尉家之分的,抑或是本家抑或是普通邻居,现在也搞不清楚了,只知道的是:他们都是明末清初开始创业,都兴旺于清康乾盛世,也同样没落于清末乱世中,但他们绝对是生意上的伙伴。单说小尉家,家住赵康东门内,十字路口门朝西,座北朝南,完美的四合院,高高的门楼、高高的台阶、高高的门墩石,只记得儿时夏天太阳晒不着的时候,门墩石上一躺,通体透凉,别提多么的惬意!一副老榆木大门,大门上圆圆的泡钉,摸上去让人不免又有无限的遐思。进得门来。深深的门洞、深深的天井,二进深的院子,条石造就的台阶。当年也是二层楼房,插廊构建,镂空云板,雕花鱼肚,黄木造就的软门,二楼主要存放布料物品,一楼住人,屋内清一色黄木家具,在当时的年代里也算小具规模。小尉家除主院外,还有两处院落,一个是牛院,专门养牲口的。另外一处就是库房院,专门存放各种布料兼制作工坊。
说起库房院,不免要谈一谈“锦绣坊”,不妨穿越一下:古老的村庄,高高的七星槐,波光粼粼的五色池,整洁宽敞的条石街道,七星槐下,五色池旁,人潮涌动,叫买叫卖的,此起彼伏,络绎不绝,古官道穿村而过,街道两旁商铺林立,进进出出,人来人往,讨价还价声时而铿锵时而婉转……勾勒出一幅古老社会和谐生活欣欣向荣的绝美画卷,其情其景堪比当年的《清明上河图》所描绘之盛景。小尉家的“锦绣坊”更是璀璨夺目。根据回忆:商铺大门的牌匾高两尺余,宽五尺多,金丝楠木制作,牌匾显示:商铺创办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即1772年)。“锦绣坊”三字端庄秀丽遒劲有力彰显先人之聪明才智及奢华,也更显“锦绣坊”当年日进斗金之繁荣昌盛。
当时正是清朝鼎盛时期,江山稳固,人民安居乐业,素有金襄陵银太平的太平县,师庄得天独厚正是棉花主产区,独领风骚的小尉家的锦绣坊中,不仅有弹花纺线,土布制作,更有绫罗绸缎,不仅有布匹买卖,也有加工制衣一条龙服务,先人们精打细算,师傅们心灵手巧,绸缎土布下脚料经过精心设计,八面玲珑的小小绣球脱颖而出,一时间又是顾客盈门,讨教秘方的,求传技艺的踏破门槛,真可谓门里门外尽春风,店内店外俱欢颜,“锦绣坊”一时风光无限……
曾记得小时候,每逢清明节扫墓上坟的时候,跪拜在晋国故都北门口那片古老的土地上,望着那排立有序尉家祖坟的坟园,经常聆听爷爷尉连科(字升三,1911年生人)讲述他记忆中先人们的故事——创业的艰辛、持家的不易以及“锦绣坊”曾经的辉煌。随着清末国力的衰败社会的动荡“锦绣坊”一度没落,我的祖爷爷尉荣为了家庭的复兴走西口,把祖奶奶和年幼的爷爷送到德西毛祖奶奶娘家,一去就是十五年。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纵有豪情万丈,但无回天之力……
“锦绣坊”没落了,然而血脉中流淌着的“锦绣坊”不屈不挠的精神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至我爷爷手中,我的奶奶贺玉堂彻夜劳作,纺花纺花还是纺花,经常是满脸满嘴花絮,以至于积劳成疾,晚年得了严重的肺气肿。我的母亲家彩凤凭借自己绝好的女工在18岁时嫁入尉门,时至今日我的脑海中时不时浮现母亲织布机上辛勤织布的身影。我的大姑尉云霞、二姑尉云秀长大后先后出嫁到汾城镇定兴村,她们都是纺花织布能手,各自都传承着锦绣坊的精神,靠自己娴熟的技艺度过了艰难困苦的岁月,每家都养活六七个孩子长大成人。三姑尉云友嫁给本村一个裁纺世家,凭借一双灵巧的手把锦绣坊的技艺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闻名遐迩的一代裁剪名师,并且裁剪技艺还在儿子裴光耀身上得以传承延续。小姑尉云英继承了制作绣球的技艺,是第四代手工制作绣球传承人,儿媳刘云芳看到婆婆制作的绣球,爱不释手,在原有的锦绣坊的技艺上潜心研制,不断创新,如今太平绣球香飘大江南北,以最优美的姿态走出国门。截至目前,刘云芳已成为锦绣坊绣球制作第五代传承人。
二百年的“锦绣坊”没落了,但“锦绣坊”的精神在,技艺在,“锦绣坊”的后人们如今又在平阳古城临汾的大街上重新竖起了“锦绣坊”的大牌子。请相信,在国力日盛的今天,在先人们庇佑下,在后人们的聪明才智中,“锦绣坊”一定能发扬光大,一定会代代相传,“锦绣坊”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