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怀念我的父亲
□ 张玉茂
故乡是一方厚土,老家是一怀乡情。我的老家在山西省翼城县隆化镇上吴村,位于县城正东五十华里处,晋(晋城)侯(侯马)公路穿村而过,把村子分成东街、西街和南街。我家坐落在南街。我的父亲就一辈子生活在这片热土上。
父亲生于1901年的农历九月十九,至今已经离开我们四十年了。父亲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是坚强担当、乐于奉献的一生。
父亲童年时家境贫寒,锤炼了他少年立志、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精神。他七岁失去母亲,身为长子,仰首以孝父,俯首以事弟,甘愿不辞辛苦、矢志图强,利用给私塾老师做饭的间隙学习文化,没有课本,抄写学生的;没有纸张,用学生废弃的纸的反面练写;甚至用手指在面案上划,用树枝在地上写;不能进学堂听课,就在私塾窗下偷听……父亲特别能吃苦,又善解人意,伺候老师无微不至,渐渐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同情,自愿辅导父亲学习文化达三年之久。文化底蕴促使父亲眼界开阔,找出家庭要振兴必须走“耕读”并举的道路。他悉心教导子孙,要在社会上立身必须遵循“和为贵、忍为高、平为富”的处世理念。
父亲中年时,带领二叔、三叔开磨面坊、办煤场,耕读经商并举,相得益彰。在村里,父亲的威信日渐提升。他为村民办事不辞辛苦,呕心沥血。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白天应付日本鬼子、警备队;晚上不顾个人安危,组织村民给东山八路军送信送物。听村里的老人回忆,有一次身为村长的父亲,为赎回被日本人抓走的几个村民,被日本鬼子绑在隆化戏台上挨打受审,最后我们自家掏了几倍的钱粮才平息了这个事。父亲常讲,“和为贵、忍为高”是有原则和尺度的。对善良的人要谦让,要帮扶;对心怀叵测的人要机智应对,要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在村里,村民凡遇大事就请他当主事人或账房先生;邻里有什么纠纷就请他出面说和。好的人缘赢得了村民的衷心爱戴。
晚年,父亲仍是和母亲勤劳持家,虽然时逢困难年代,但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从小我没见过父亲流眼泪,也没见过父亲生病求医,有头疼脑热之类就硬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缺医少药,父亲上了年纪,牙齿松动难忍,他用麻线一头栓在牙根上,一头绑在秤砣或门关上,猛一使劲,连牙带肉一齐拽下,喝口凉水漱漱口完事。在那些困难的岁月里,他像一座山,刚强而倔强地支撑着这个家。
父亲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教育有方。总是扶左携右,恪尽亲情。他对我们兄弟五个一向严肃,但讲道理时讲究方法,总是娓娓道来、循循善诱,从不斥责打骂我们。他经常提醒我们,要慎言慎事,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工作,堂堂正正做人。几十年来,父亲就是这样用他的心血浇灌着我们的生命,用他的品格锻造着我们的脊梁,用他的言行规范着我们的举止,用他的业绩和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1983年农历四月廿六日,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忙碌了一辈子的家园大地,离开了牵肠挂肚的儿孙,离开了相处融洽的所有至亲……
“天涯海角有此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父母的心血和汗水换来了家庭的日渐殷实。作为后代,若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体验父亲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深切体会他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可以让我们这些后辈受益匪浅,更懂人生,更知珍惜。事实不断验证着鲁迅的名言:“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境遇,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不管走多远,不管去何方,只要选择了奋斗,选择了关怀,选择了正义,生命就能不断地向着理想的目标挺进!”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清明节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是对后人开展家风家教的最好契机。父亲已经离开我们四十年了。怀念,常常萦绕在我们的心头。清明追思,不只是对逝者的眷恋,而是让后代了解先辈的奋斗史、创业史,进而激励后人,让一代更比一代强。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