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趣事

2013-12-07 09:58: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离我家住的不远处,有一个广场,因为毗邻城市的地标性建筑“鼓楼”,因此就叫“鼓楼广场”。这些年,临汾市区里建了大大小小十几个广场,但鼓楼广场一直是人最多、最热闹的一个地方。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里一直以来都是市中心所在。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广场的人就会渐渐多起来。有唱歌的、有跳舞的、有踢毽子的、有玩滑轮的、有用沾着水的大头笔写字的……音乐声此起彼伏,你来我去,好不热闹。

大多时候,广场文化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一种多元化的文化形式,它的作用真的是极其之大的。这些年,没事的时候,吃过晚饭我经常到广场去转转,时而也跳跳舞、踢踢毽子、唱唱歌。去的多了,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事情。

先说说唱歌的。刚开始时,这里只有一组唱歌的,第一天只有几个人一起唱,没过几天,唱歌的队伍就逐渐大起来,最多时少说也有三四百人,我常常叫它广场合唱团,这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自娱自乐的方式。有自愿到前面去指挥的,如果指挥得好,大家就跟着唱,即便是不跟着指挥的节拍,也能唱得很整齐;如果有不懂得又想上去露露脸瞎指挥的,大家就会把他轰下去,引得一片笑声。忽然有一天,距合唱团西面大概十米开外的地方,又出现了一个小合唱团,所不同的是这个合唱团还有乐队伴奏。说是乐队,其实就是几个拉二胡的、弹电子琴的、敲梆子的组合在一起的,这明显是在唱对台戏。那些日子,大合唱团的人都唱得十分起劲,扯着嗓子地唱,大家憋着一股子劲要盖过小合唱团。而小合唱团也不示弱,仗着自己有乐队故意把调子拉得长长的,乐队的人更是使尽浑身解数,而且还配上了音箱,那个热闹劲啊,别提有多逗人了。没过了多久,也许是由于小合唱团有乐队的优势吧,愣是把大合唱团的人渐渐吸引了过去,后来,干脆合二为一了。

说完唱歌的,再说说跳舞的。鼓楼广场共有三摊儿跳舞的,西北角是跳交谊舞的,西南角两摊儿跳的是广场健身舞,其中一队年轻人多一些,另一队年龄偏大一些,姑且就叫它大龄队吧。单说这两摊儿跳健身舞的吧,也有不少让人忍俊不禁的故事发生,正所谓竞争无处不在,这两个健身舞团队明里暗里也一直在“斗”。领舞的不断在教新舞,不断在变新花样,跳舞的也在暗中较劲,都想比对方跳得好看,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今天你多了一支新曲儿,明天我就会想办法搞到。有一天,大龄队的音箱坏了,就借着对方传来的乐声跳,不一会儿被对方发现了,别看平日里双方都在较劲,都想盖过对方,这会儿却特意把音量调到最大,让对方也能开心地跳。那晚大家都跳得非常起劲,温馨的关爱渗透到每个人的心里。

话说有一天,踢毽子的方队也曝出了亮点。一位黑人加入了踢毽子行列。据说这位黑人是美国来的外教,在一个外教机构教英语,他的出现把不少人的目光吸引了过去,引来围观。只见他身手敏捷,技巧娴熟,也许是出于对外国友人的关心吧,毽友们有意多给他传几次,很快他就成了毽子队的中心队员。忽然,毽子被老外踢到了树上,大家都在想办法把毽子拿下来,可毽子就是夹在枝叶间不下来。老外急了,要上树去拿,但刚爬了一米多就出溜下来了,惹得周围的人捂住嘴不住地笑。在围观的人中有一个个子非常高的小伙子,领着一个三四岁大的小女孩,只见他走到树下,把小女孩举过头顶说:“孩子,把那只羽毛球拿下来。”小女孩仰着头,抬起胳膊伸手从枝叶间拿出了羽毛球,大家都对小伙子和那个小女孩投去赞许的目光,老外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哈哈,看似寻常的一件小事,不也能体现了一种国际主义精神吗?其实,广场上有才的人还真不少,不必说那几个指挥的、领唱的、领舞的,就看看那些写大字的,就叫你佩服得五体投地。

作者:秦焕苗

他们把一只盛着水的塑料桶放在旁边,手里拿着一支足足有60公分长的大头笔,蘸着水不停地在地面上写出一行行潇洒飘逸、有神有韵的大字,引得围观的人啧啧称赞。每当这个时候,写字的人就会露出惬意的笑容。

广场每天都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只要置身其中,生活就会增添许多色彩,快乐的心情一如那些穿着滑轮鞋在广场上飘来飘去的少男少女们!

责任编辑: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