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闲谈中,曾有人提及临汾的戏曲事业,说蒲县剧团有一青年名角儿,嗓音尤佳,很有发展潜力;甚至有望成为临汾的孔向东!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恰巧今年春节市里安排文艺团体在影剧院演出,其中就有蒲县剧团。机会难得,于是我提前结伴打探联系。
蒲县剧团演出之时突降大雪。天冷路滑,票房上座能否保证?这对于一个县级剧团来说,是个大考验。不管别人,既然公家将戏从深山请到临汾,就是租车,也要了却这一马年戏迷夙愿。
还不错,剧院陆续坐满了人,中老年观众占多数。大家谈近日文艺团体演出盛况,谈蒲县蒲剧团的郭泽民,谈小梅花剧团的梁静等等,一级是一级的水平。开演前,字幕出了问题,剧场有些骚动,我暗自替蒲县剧团捏了一把汗。
字幕一时修不好,慌乱中在台口西墙挂了一块投影布临时代替,戏总算凑合开演了—— —剧目是人们早就看厌的老戏《赵氏孤儿》……幕布拉开,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出传颂千年古老而心酸的故事:大义灭亲、忍辱负重,殉命亮节、舍家报国,为了一根皇家血脉,亲情反目、兵刃相见,引得几位仁人贤士先后含冤折腰!经典就是经典,虽然演绎的是两千多年前的故事,但在当今仍令人双眼含泪,内心震撼!随着剧情的发展,开演前的那份担心似乎不见了,观后难眠,谈点印象。
首先,本剧的音乐设计紧扣剧情、别开生面,将蒲剧过分突出板胡的传统,回归到清越共鸣的氛围之中。这样,演员的唱词就不会被慷慨激昂的声浪所淹没,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其次,剧情的删繁就简,也体现了编剧与导演的艺术功力。开场与结束场次简短,快速交代腾出空间,细针密线倾情刻画人物。这就像老百姓娶媳妇时的吹鼓手,人少时边走边敲,行云流水;一旦到了十字路口、人山人海处,那就是好把式该出力流汗的时候了,越敲越投入,高潮迭起,掌声雷鸣!最后,谈谈开篇提到的那位青年主角。他叫刘飞飞,听人讲只有二十多岁,风华正茂,前程看好。飞飞嗓音嘹亮,这是他比别人占优势的天赋条件。
仅从嗓音条件来讲,刘飞飞的确不比运城孔向东差。当然,嗓音只是一个方面,其他如身架台步、做戏功夫诸方面尚有完善余地。总之,看了以刘飞飞领衔主演的《赵氏孤儿》,观众也看到了临汾这个梅花之乡的希望!当然,振兴戏曲不是一两个剧团、一两个名角儿所能承担了的,老百姓买不买账是关键,说观众是上帝,一点也不过分。目前戏曲界不景气的原因很多,诸如影视媒体的冲击。窃以为,影视媒体是平面的,而戏曲舞台是立体的;影视中名角再漂亮,仅是千里之外的一张照片而已,而舞台上的演员是真人做戏,观众跟演员是近距离互动。台上演员做戏吸引观众,台下观众受感染报以掌声,台上台下同融剧情之中,这是影视媒体所达不到的效果。
观众也需要呵护培养,你丢弃了观众,观众就不买你的账,不管你曾获得过什么奖项,此一时彼一时。目前,许多演艺单位不从贴近群众、深入基层、出人出作品入手,动辄崇拜专家名人,贪大求阔,投入太大,群众看不起,甚至看不懂。况且,请天南海北的名人执导,也许会失去本剧种的乡土特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嘛。
再者,如何弘扬主旋律,是看重矛盾冲突,还是兼顾民意情趣?一台戏紧紧张张,观众看下来不觉舒服,太直、太白,就无味。试想,为什么老百姓避开本戏专爱看《跑城》、《挂画》、《杀狗》、《拾玉镯》,还有眉户《十二把镰刀》这些富有情趣但少有冲突的折子戏呢?虽不是戏之高潮,但有气氛、有情趣,接地气、是戏眼,百看不厌、有魅力!同是弘扬主旋律,方式可多样。
扯远了,这该是专家们讨论的课题,咱重新回到蒲县剧团《赵氏孤儿》剧场。平心而论,今晚演出并非十全十美,此剧结束得稍有仓促,这就留下交待得不能令人心服的遗憾,还需推敲。不过瑕不掩瑜,仅就一出《赵氏孤儿》,毫不夸张地说:县级剧团奉献给观众的是市级剧团的水平!尽管天公不助兴,尽管客场没有字幕,但戏演得很认真、很成功,体现出蒲县剧团的整体水平。刘飞飞唱念做打,更是倾情投入,赚得了满场至少十几次的掌声喝彩!此后两天,上演《狸猫换太子》上下本,因没票去不了,但敢肯定,观众不会少,也许会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近几年,人们对戏曲前景深表担忧。今天,看了蒲县剧团的演出,我倒认为担忧为之过早。真正实现戏曲繁荣,首先戏曲界要振作精神、扑下身子,以老前辈为榜样,出人出作品,以精品赢人!为了争取青年观众,除演古装戏外,应注重现代戏的创作,不能尽吃老本;毕竟现代戏中的人和事与青年一代审美情趣同步。听说蒲县剧团也抓了现代戏,演得还不错。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平阳戏曲的繁荣就指日可待了。
骏马追风扬气魄,寒梅傲雪见精神。祝贺蒲县剧团来临演出成功,愿临汾戏曲界的仁人贤士为破除戏曲危机而一马当先、万马奔腾!
作者:樊德溪
责任编辑: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