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说“立春”

2010-02-06 11:08: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立春,古籍《群芳谱》解释:“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这也就是说,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由于立春是在冬至“数九”后的第6个“九”开始,所以便有“春打六九头”之说。立春,标志着春回大地,寒冷的冬季结束了,气温开始回升,天气逐渐转暖。农谚说:“立春一日,水暖三分”、“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万事开端从岁首,一年之计看春头”……立春后,万物苏醒,生机勃勃。“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宋代张栻的这首《立春偶成》,呈现的是春回大地的生动景象。
立春是春季的第一天,自古以来颇受人们重视。据文献记载,周朝在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祭春牛和芒神,祈求丰收。这种活动一直延续到以后的各个朝代。旧时民间迎春的礼 俗活动也很多:把彩绢剪成燕子之形,佩戴在身上,表示春临大地;写“宜春”大字贴于门上;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在立春的传统习俗中,鞭春牛是最隆重的。鞭春牛,即以彩鞭打泥塑土牛或用五彩纸扎制的牛,也叫打春,意在策励农耕。鞭春牛起源较早,《周礼·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气”是最早的记载。到了唐代,“执杖鞭牛”成为一项热闹的活动,“土牛呈岁稔,彩燕表年春”是冷朝阳《立春》中的诗句,元稹也在《生春》诗中描述:“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及至宋代,从皇宫到府县皆盛行鞭春牛。苏东坡的《立春》词云:“春牛春仗,无限春风来海上”陆游的《春日》诗曰:“老夫一卧三山下,两见城门送土牛”明清时,各地均建起宽阔的“春场”,用来举行隆重的鞭春牛的礼仪。自古以来,立春鞭春牛是农民对农事丰收、能过上好日子的期盼;官员鞭春牛,也成了大庭广众下以示劝农的“开春典礼”,有的官员干脆就是作劝农秀。
立春日的食俗以吃春饼最为普遍。据《四时宝镜》说,唐代立春日食“春饼、生菜,号春盘”,可见当时已有春饼了。春饼是用面粉烙或蒸成的一种薄饼,食用时,要配上用豆芽、菠菜、韭黄等炒成的合菜包起来吃,有的还卷上腊肉、火腿、鸡蛋等,至今仍很流行。一些地方,还有在立春吃生萝卜的习俗,称为“咬春”。每到立春这天,街头巷尾一整天都是卖生萝卜的小贩,半夜里还可以听到他们那“赛过脆梨”的吆喝叫卖声呢。(梁文俊)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