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
题记:
这里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生死时速;
这里有危重病人亲属的呼喊、焦虑;
这里也有医务人员的汗水、拼搏和隐忍;
这里有争吵、有泪水;
这里也有太多的温情感动;
这里就是临汾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急!——晚一秒钟就是一条生命
7月9日上午9时,记者见到急诊科主任毛崇涛时,双眼微红布着血丝,夜班的疲惫仍然挂在脸上,但说话时依然有力。他向记者介绍,“急诊科病人的共性特点就是病重、病急,为病人赢得抢救时间是我们最关心,也是我们一直努力做的事情。”
急诊科内,护士匆忙的脚步,医生飞快的语速,病人家属焦急的敦促,显得那么拥挤繁忙。在这里,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斗争,尽一切可能为生命争取希望。
10时50分,护士推门急唤医生郭秀娟:“抢救室刚送来个病人,脑出血,目前意识不清楚。”她快步出去,小跑到抢救车前,快速细致地询问病情并进行查体,问明情况后,立即对病人展开救治。半小时后,病人情况稳定。
32岁的郭秀娟,在急诊内科工作已有5年,她告诉记者:“我们这个科室可能前一秒没事,下一秒就来病人了,病人的病情、状况也都是无法预测的。像今天的病人,说来就来,必须对病人快速诊断,及时做出反应。这样以来,对医生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要求特别高。我们科室的医生大部分都是大学毕业后取得从业资格证,实习两年,才可以能应对突发状况,两年之后,还不能‘出师’,还需要跟着资深专业医师继续磨练。”
急!——家属数十天期待着康复
在急诊大厅座椅上,39岁的王先生神情沮丧,低着头看手机。因家庭纠纷,妻子喝下农药自寻短见。在安泽县医院做应急洗胃处理后,紧急转送到市医院急诊科治疗。期间病危两次,都被抢救过来,目前妻子仍处于睁眼昏迷状态,脱离不了呼吸机。他摸摸9岁儿子的头,眼里充满了无奈。
“我家住安泽,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种地。对于我这种家庭根本没法承受这么大的经济压力。现在家里该卖的都卖了,妻子病情依然得不到好转。急诊科大夫了解我的情况后对我特别照顾。一方面把我妻子的病例发到其他医院寻求专家帮助,另一方面把住院费能减免的都减免了。”他最后说道:“但我妻子的情况太严重了,我只能期待奇迹的出现。”
53岁的李先生家住尧都区水塔街,干活时不慎摔伤,双脚脚骨粉碎性骨折。上午11时20分,记者走到他身旁,看到已打包送来的饭菜整齐地放到他面前。李先生说道“我没有亲人,护士按时按点送饭。没钱付住院费,医生依旧给我看病,中途还给我输过一次血。我的腿脚不方便,去厕所护士就搀着我。我在这儿是沾了医院的光。”
急!——医者仁心再塑生命
晚8时,正值晚班,31岁的医生黄丽丽刚接了班。她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急诊科病人都多,但今天晚上 ‘比较静’,没有平时那么忙。”顺着她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抢救室的病床上有两个患者正在接受治疗。
在急诊工作了6年的黄丽丽见了太多的生离死别。“虽然内心特别难受,可还是要坚强起来,我们是病人的依靠,是患者的希望。我们唯有坚强才更能支撑他们。”黄丽丽如是说。
医者仁心救死扶伤。黄丽丽由衷地喜欢自己的工作,但是这个职业要求她要有过人的热情和毅力来面对多重的问题。“有很多时候,病人家属不理解我们的工作。对于我们急诊科医生而言,所有病人我们都得关心,但对于家属而言,他最关心的是他的家人,所以难免会和医生发生冲突。”黄丽丽眼中掠过一丝无奈。
巡视完抢救室的病人,她又继续说道:“我们最头疼的是喝醉酒无理取闹的病人,他们会在医院发酒疯甚至砸东西,这样会严重影响医院的秩序。尤其是心脏病人,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是非常敏感的,可能因为别人醉酒一吼,就影响到病人的生命安危”。
晚21时5分,一位出院不久脑出血患者因发烧被送到急诊“老人,您还清醒吗”护士一声声的呼喊在抢救室响起,医护人员又一次投入紧急救治中…
急!——辟绿色通道抢三小时“时间窗”
采访接近尾声,毛崇涛再一次向记者重申了,为病人赢得抢救时间是急诊室医护人员最关心,也是他们一直努力做的事情。他说:“对于病情特别重的病人,缩短诊疗过程,先治疗、检查、取药,随时为病人开辟一条绿色通道是最重要的。比如心肌梗塞的病人,随时都有突然死亡的危险,及时送到医院救治,会相对安全。对于脑梗塞的病人,应紧抓三小时‘时间窗’,在发病后的三个小时内治疗和用药非常重要,可通过药物溶栓治疗,帮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对于突发状况医院及时协调,启动应急方案。比如集体中毒事件,医院会组织抢救小组及时作出反应。”
临汾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成立至今已有40多年,平均每年救治患者20000余人,平均每天接收60例患者。而对急诊科医护人员来说,多少年来,为了“抢救生命、呵护健康”的神圣使命,他们一直坚守着…
责任编辑:王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