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中国戏曲的摇篮”,自汉代出现戏曲萌芽始,到了元代,戏曲艺术日趋鼎盛,山西更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也正由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戏曲风尚,山西的地方戏台遍布各地乡村。据《元史太宗纪》《山西通志》《蒲州府志》记载,在当时的晋南一带,几乎村村都有戏台,足见元代山西戏曲艺术多么发达。
东羊东岳庙戏台位于临汾尧都区土门镇东羊村的后土庙(东岳庙)内。东羊东岳庙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2年),元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毁,元至正五年(1345年)重修,现存大殿、献亭、戏台等,其中戏台仍保持元代风格。戏台坐南朝北,平面正方形,面宽7.47米,进深7.55米。正面敞廊,三面封闭,十字歇山顶。台阶高1.75米,深3.5米,台前竖有两根圆形抹角石柱,下有覆莲柱础,柱上浮雕莲花和牡丹花生童子的图案,内檐梁架斗栱三层,叠成八卦形藻井,结构别致精巧,故戏台又称八卦亭。戏台后墙壁画栩栩如生。东羊元代戏台是全国仅存七座早期戏台中最为精巧的一座,工艺精湛,是研究元杂剧在平阳一带发展历史和金元时期戏台建造规制的重要实物资料。
历史上的东羊东岳庙香火很旺,庙宇内整日烟雾缭绕。正殿里供奉的是3米多高的东岳大帝塑像,东厢房是十八层地狱塑像,西厢房是十八罗汉及一些不知名的神塑。每年三月十二是后土娘娘的生日,周边村庄的人们前来赶庙会,人山人海。土改时期,东岳庙内成了村里的小学校。到上世纪70年代,整个庙宇唯一留下来的就只有后土圣母殿了,东羊村东岳庙也就有了另一个名字——后土庙。(锡刚)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