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蒲剧、眉户、皮影戏、木偶戏……这些长期活跃在我市的古老地方戏曲,丰富着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先辈们波澜壮阔、哀婉缠绵、忠孝节义的故事在这里粉墨登场,每臻绝唱。
然而,我市有剧种多少个?剧团多少个?这些剧种分布情况如何?剧团发展现状怎么样?诸多疑问不仅困扰着每一位关注地方戏曲的尧乡儿女,更让戏剧相关从业者如坐针毡。近日,记者从市文化局了解到,按照省厅的统一部署,我市完成了全市范围内戏曲普查采集著录工作。通过对普查数据和资料的整理分析,我市地方戏曲终于亮出了“家底”,戏曲剧种、剧团、戏曲教育机构、创研机构的地域分布情况、经营状况和人才情况一目了然,这对未来更好地促进临汾对地方戏曲文化资源进行动态化、科学化管理,有着积极意义。
我市共有8个戏曲种类25个戏曲演出团体
据悉,此次由文化部组织开展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是自1951年之后,60多年来国务院、文化部首次发文实施的规模较大、范围较广、标准较高、内容较细的一次重大文化普查工作,说明了国家和政府支持戏曲传承和发展的决心和力度。按照省文化厅《关于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的通知》精神,市文化局于2015年5月11日成立临汾市戏曲剧种普查领导组,对各县(市、区)文化部门专业人员进行了培训并开展工作,7月上旬,省厅进行巡查推进,并对数据录入人员进行专门指导。
何谓“剧种”?剧种是指中国戏曲在艺术创造和历史传承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品种。201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对剧种规定了标准,如具有“以歌舞演故事”这一中国戏曲的主要特征、采用本民族和本地方言或本地官话、在表演上分行当或形成角色类型等。
对照标准,这次普查发现临汾市共有戏曲剧种8个,依次为:蒲州梆子(简称蒲剧)、晋南眉户(简称眉户剧)、曲沃碗碗腔、洪洞道情、翼城琴书(简称琴剧)、浮山乐乐腔、侯马皮影戏、浮山木偶戏。
同时,记者从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到,此次普查的8个戏曲,均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蒲剧、眉户、洪洞道情、曲沃碗碗腔、翼城琴书5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浮山乐乐腔、侯马皮影戏、浮山木偶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普查结果显示,现有演出团体25个,分别为:临汾市蒲剧艺术研究中心、临汾市小梅花蒲剧艺术培训中心、临汾市眉户剧艺术研究中心、临汾市尧都区蒲剧团、霍州市演艺有限责任公司、侯马市蒲剧团、襄汾县蒲剧团有限责任公司、乡宁县鑫光蒲剧有限公司、汾西县蒲剧团、吉县蒲剧团、翼城县唐尧蒲剧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洪洞县蒲苑演艺有限公司、大宁县艺海蒲剧有限公司、蒲县蒲剧团、隰县隰州蒲剧团、浮山县旭光剧团有限公司、临汾开发区洪声源艺术团、临汾建龙青年眉户演艺有限公司、洪洞道情剧团、曲沃县晋韵碗碗腔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翼城县舜王琴书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浮山县乐乐腔演出团、侯马市刘秀珍碗碗腔皮影艺术团、侯马市皮影雕刻艺术研究会、浮山县木偶艺术团。
我市矢志不渝促地方戏曲传承
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在过去的时代,戏曲曾给广大观众、尤其是农村观众带来过欢乐和艺术享受。但随着社会发展,娱乐形式的多元化,戏曲发展却呈现萎缩之势。在普查中,工作人员发现我市地方戏曲剧种存在发展不均衡、人才队伍老化、观众断层等问题。
据了解,上述8个剧种普查确认从业人员共1042人,其中创研人员27人,专业教育人员30人,演员533人,演奏员282人,其他管理人员170人。新时期以来,我市上演剧目共598台,新编剧目273台,采集剧照图片信息223张。
有人把戏曲称为“老年人的艺术”,这句话虽然有失偏颇,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戏曲观众的现状。由于戏曲艺术与整个社会文化的互动减少,戏曲和广大群众特别是年轻人产生了隔膜,甚至很多主流剧种的观众都存在严重老龄化现象,如何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喜爱无疑是地方戏曲得以传承的希望所在。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传承地方戏曲的发展,我市矢志不渝做着勇敢的尝试,其中已连续开展三届的“梨花奖”戏曲大赛,不设性别、年龄、职业和曲种曲目的限制,受到戏曲爱好者的云集响应,通过赛事的举办,发现更多优秀戏曲人才,建设和壮大了戏曲人才队伍,开创我市文化繁荣和文化强市的新局面。
记者 卢凯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