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在市区向阳西路分布着郭家庄和后楼底两个社区,作为曾经的城中村,后楼底的来历让人充满好奇。近日,记者探访后楼底巷,寻找那过去的故事。
朝殿有座楼 楼后有个村
关于巷名,记者在一些地方看到“后楼底”,而一些地方则是“后娄底”,那么,究竟是哪个字?它的名字又有什么来历呢?
对于名字来历,家住郭家庄排房街56岁的石先生这样解释:只知道原来北城壕沟西边,也就是现在巷南头的地方,曾经有栋楼,因为村子在楼后面,所以就叫后楼底村。”石先生说,后楼底村和郭家庄村的历史都比较久远,名字也是很早就形成了。
石先生的说法在不少后楼底村民口中得到印证,而66岁的单天元先生则将村名的来历还原得更加完整。“听老人们说,后楼底村已经存在了四百多年,最早的村子只有四户人家:单、关、邓、王,现在的朝殿巷原来在北城墙内,其北侧有一座楼,而这个村子正好在紧挨楼后的城墙外,因此被称作后楼底村,但具体是什么楼,已经没人知道了。”单天元表示,后楼底村在解放临汾城时已经发展到二十户人家,村名也保留了下来。
村东有座山 山上有个庙
单天元告诉记者,他家就是后楼底村最早的四户人家之一,单家有至少6代人在此生存繁衍,而他的祖先与百年席家胡同的单家同宗,在辈辈相传的故事中,后楼底与李自成关系紧密。
“听老人们说李自成攻打临汾城时遇到阻碍,为了能看清城里的情况,他和士兵来到后楼底村东,也就是现在国税局家属院的位置,士兵们一人一包土堆起了一座山,李自成登上山向城里眺望,没想到被一只箭射中了眼睛,以后这座山就叫阅兵山,后来村民在山上建了一座庙,名叫‘高庙’,具体供奉不详,在民国末年这个庙已经破败,后来慢慢就没了。”单天元回忆说,小时候他还在庙里玩耍,后来庙周围成了村里的坟地,之后被耕地所代替,后楼底村人丁越来越兴旺,而这些故事慢慢被人淡忘。
小村大变化 旧貌换新颜
在村民的记忆中,后楼底村是临汾解放前零星分布在田地间的几户人家,随着时代发展、城市建设,务农为生的村民转变为城市居民,乡村巷陌喜换新颜,成了整齐规划的城市道路。
“原来的后楼底村和郭家庄村连成一片,村里没有路,后来修好了向阳西路,这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光后楼底村就发展到100多户人家,这两年高楼林立让村子占地减少,后楼底村也只剩几条巷子了。”单天元感叹道。
记者查询《临汾市志地方志》了解到,朝殿巷位于市委机关以北,此地原是明代永乐年间平阳王府所在地,后来平民聚居于此,称为朝殿巷。该资料与单天元所说,朝殿巷内的楼较为吻合,后楼底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
此外,目前只在《临汾市城市建设志》一书中找到一些关于后楼底巷的记载:北起向阳西路,南至北城壕沟。
记者 潘华玲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