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5年,即明代洪武八年设置的侯马驿,奠定了侯马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受此影响侯马镇迅速繁荣起来,是今天侯马市的前身。
乾隆版《新修曲沃县志》卷二十一“邮政”说,“沃,当金元以前,邑无驿站扰民,安知堵也。明兴,改绛(州)、太(平)之金台、相里,为侯马、蒙城。”绛州就是现在的新绛,太平县是原来的汾城县,汾城县与襄陵县1954年合并为襄汾县。说的是明洪武八年,即公元1375年,迁绛州(今新绛)金台驿于侯马,是为侯马驿。所以,侯马驿到现在,整整640年。
民国十七年(1928年)《曲沃县志》记载:“驿站,明洪武八年迁绛州金台驿于侯马。侯马驿原额设马77匹,马夫38名,通年共应额支夫、马、工、料、棚、厂银3160两2钱1分5厘3毫6丝。”光绪宣统(1909~1912年)时,马夫、驿马均不足额,民国初年(公元1912年)裁驿归邮,第二年开始实行,马号、马夫成为历史,公文函件归邮政专递,运行了537年的侯马驿就此终结。
另外,康熙版《平阳府志》卷十六“邮政”还有具体各县承担额,“内(含)本县四十匹,马夫二十名,扛夫八十六名,共工料银二千三百二十九两一钱五分。太平协济马十七匹,马夫八名半,共工料银五百一十四两八分。绛州协济马二十二匹,马夫一十一名,共工料银六百六十五两二钱八分。”这对于我们认识侯马古代的驿传制度还是很有帮助的。
直到今天,经过数百年的风吹雨打,侯马驿的具体位置已然成为一个未解之谜,只是在岁月长河中留下了一些古驿道的遗迹。虽然历经沧桑,侯马境内的古驿道也未能消失殆尽,这或许在启示后人应该倍加珍惜过往时光,脚踏实地走好新的路程。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