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系辞》记载: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尚书·武成》将之推进为:“惇信明义,崇德极功,垂拱而治天下。”这就是垂拱而治的来历。其实,垂拱而治便是最早的以德治国。何以见得?
我们先简要看一下尧时期法律。尧命皋陶作士,负责军队和司法之职,皋陶采用了五刑。五刑首先就是象刑,也就是象征性的刑罚。象征性的刑罚和实刑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是虚晃、一个是来真格的。来真格的就摧残了肉体,无疑是一种酷刑。这等于说帝尧时期废止了实刑,仅用虚刑,即画地为牢。
画地为牢,是那时的法律特征,也是今人对当时法律的形象认知。所谓画地为牢,就是在地上画一个圈,让犯罪和有过错的人站在其中,自己反省,这便是早期的牢房。这种无遮无拦的牢房,让当代人看简直有些不可思议。现在的监狱,墙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电网非不密也,遗憾的是仍有人越狱。因此,站在当代回望上古,对“画地为牢”很难理解。
不过,我们确实不必替古人担忧,因为帝尧自有他的治世办法。这办法就是垂拱而治。垂拱而治的第一个层次是垂,垂衣裳而治。可能有人会问:垂衣裳就能把社会治理好吗?垂就是穿衣,不要赤身裸体,要懂得羞耻。所以,穿衣蔽体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外在表现,让人们懂得羞耻。
千万不要小看了羞耻,这曾经是中国传统道德十分看重的东西。过去,人们骂人喜欢说“王八”,王八是乌龟的俗称。乌龟是寿命很长,“王八”怎么会是骂人呢?
其实,人们骂的不是这个“王八”,而是“忘八”。“忘八”是什么意思?古代做人讲究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耻,就是羞耻。忘八,也就是忘了这第八个字:耻。等于说,此人不知道羞耻,这岂不是最深刻的责骂吗?其实,象刑要起到两个作用:一是惩罚犯人,让他们弃旧图新;二是告诫世人,千万不要误入犯罪的歧途,要以他们为鉴。诚如《史记·礼书》所载:“古者帝尧之治天下也,盖杀一人,刑二人,而天下治。”杀一是为了儆百,刑二也是为了儆百。换言之,杀是为了不杀,刑是为了不刑。这刑罚建立在道德教化的基础上,所以,画地为牢般的象刑,才不会形同虚设。
第二个层次是拱。拱,就是拱手胸前,就是打拱揖礼,也就是知礼仪的行为。如果说垂衣是知羞耻,是人道德水平的低层面,那么,拱手揖礼则高了一个层次,对人有礼貌,行为更为符合社会规范。一个知耻明礼的人怎么会犯罪呢?既然如此,社会必然安宁,天下不就非刑也可治理了吗?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写道:尧舜为政,民无狂愚。
这是说尧舜时期,民众没有一个疯狂愚昧的,都有良好的道德品行。为什么会这样?不是因为尧舜推行严酷的刑法,而是因为他们注重道德教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主体,应该说就是在那时初步形成的。查考《尚书·舜典》,帝尧让虞舜“慎徽五典,五典克从”。五典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是我国社会长期流行的五种美德。可见,帝尧让虞舜完善这五种美德,并传授给大家,让众人克己实行。这确实是最早的道德教化。
这五种美德的传播实行,提高了人们的思想认识,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睦了万千家庭,并由家庭的和睦,促进带动了社会的和谐。以至往事越千年,后世子孙对此还津津乐道。《淮南子·修务训》中写道:“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西教沃民,东至黑齿,北抚幽都,南道交趾。”
这不仅说明帝尧确立了道德规范,而且注重道德教化。教育的范围西到沃民之地,东至黑齿之国,北面到了幽都,南面到了今日的越南那里。因而,万民友好和谐,共享太平。垂拱而治,使民众由野蛮朝文明跨越了一步,民风淳朴,社会安宁,良好的社会秩序出现了。帝尧时期因此成为后世仰望的太平盛世。
(乔忠延)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