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需要读一些历史,为政者读史可以知兴衰,为民者读史可以知荣辱。而捧读历史教科书中生冷的文字,往往不如走进博物馆,乃至走近考古遗址发掘现场获得的感受真切。追寻“晋国”亦是如此。
我们追寻“晋国”,源于对脚下这方土地的好奇、对久远历史的痴迷、对祖辈先贤的敬畏,以及对现今发展的思索。
当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热播的时候,我们会联想起那个曾经同样富有传奇色彩的诸侯大国——晋国!当慨叹赳赳老秦奋六世之余烈实现华夏一统,却又昙花一现般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时候,我们又何尝不会对晋国的励精图治、雄霸中原、分崩离析,及至陨落作古,或慷慨激昂,或喟然长叹?!
晋,一个令山西人魂牵梦萦的名字,注定已成为流淌在山西儿女血液里的基因。
■一处遗址,解开一段历史谜案
2017年麦收时节,我们来到了曲沃。
车行乡间,时而可见道旁田地里收获的场景,一切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倘若不是近距离地接触到曲村——天马遗址,目睹了规模宏大的晋侯及其夫人的墓葬群、陪祀真车真马且比秦始皇兵马俑要早600年的车马坑,是断然不会想到三千多年前这里曾经上演过一出出历史大剧,也不会想到这个遗址的发掘曾经会“石破天惊”,轰动中外。
山西为何简称“晋”,本是我们应知应会的常识。然而,汉代以降,在对三晋源头的追溯中,古晋国始封地究竟在何处,史学界一直聚讼纷纭,争论不休,以至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大悬案。
晋南地区很早就被公认是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化遗址所在地。古书中记载“桐叶封弟”,封于夏墟。夏在何方?一说在晋祠,一说在翼城,也有说在襄汾的赵康。《史记·晋世家》中记载“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河即黄河,汾即汾河,但晋南地域广阔,“河、汾之东”过于宽泛,作为唐国和晋国之都的所在地究竟在哪里,便又有了平阳、安邑、霍州、乡宁、翼城等几种不同的看法。
欲解历史谜案,无外乎在史料记载中搜寻蛛丝马迹,再者就是考古发掘。正是由于史料的匮乏,使得学者们更多地从考古学方面的文物证据入手,来寻觅唐、晋所在地的历史本来面目。
关于曲村——天马遗址的发现、发掘过程,2016年山西省文物局组织撰写的有关“晋国600年研究”的文章里有简明概括:
早在1962年,山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曲沃和翼城交界处发现了一个西周时期人类居住生活的曲村——天马遗址,面积达10余平方公里。从1979年开始,在著名考古学家邹衡教授带领下,为寻找晋国古都,北京大学和山西省文管会共同对曲村——天马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人类生产、生活的遗迹遗物,也发现了一处普通贵族和平民的墓地。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曲村北墓地曾经发现过一件带有铭文“晋”字的青铜盉,这个“晋”字预示着此遗址可能与晋国有关,但缺乏证据链并不能说明问题。
重大转折发生在1992年春,考古工作者在曲沃县北赵村发现了一处带有长墓道的多座墓葬组成的西周墓地。这个发现一时轰动了考古界和史学界,因为在周代凡是带有墓道的墓葬都是高等级贵族的墓葬。那么这里会是谁的墓葬呢?
经过多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这里揭露了大面积的文化遗存,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晋国贵族的“公墓”,即名满天下的“晋侯墓地”,共发现了9组19座大墓,所有墓葬都为南北方向,在每组墓葬的东面还陪葬有一座长方形的车马坑。墓中出土文物上万件,令世人瞩目的是,随葬的青铜器上发现了晋侯、晋厉侯、晋侯僰马、晋侯喜父、晋侯对、晋侯斯、晋侯苏、晋侯邦父等多位晋侯的名字,以及晋侯夫人晋姜、杨姞及晋叔家父、叔钊父和其他人的名字,这即无可辩驳地说明,它是西周晋国早期最高等级贵族——晋侯及其贵族的大型墓地。
《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墓葬往往隐藏着解开历史谜题的密码。今天,精美已极的“鸟尊”被作为“镇馆之宝”珍藏于山西省博物院。这件原本出土于晋侯墓地最早一座墓葬即晋侯燮父之墓的宝器,及同墓出土的方鼎等一批青铜器铭文,明确了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就是第一代晋侯。
墓葬本无言,祭器亦无言,但遗址中的9组19座晋侯及夫人墓葬,以及一万余件青铜器、玉器、骨器等珍贵文物,为研究西周列王编年提供了实证,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同时也证实了曲沃及其周边就是晋国的始封地,是晋国宗庙社稷之所在,是晋之源头。
有鉴于此,曲村——天马遗址曾于1992年、1993年两度被评为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入选“20世纪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也属实至名归。
■一座博物馆,复原”一段波澜壮阔
有人说,一座展品丰富、内涵深厚的博物馆,往往浓缩了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精髓。作为我省首个展示晋文化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晋国博物馆尤其如此。
馆长孙永和介绍,晋国博物馆依托曲村——天马遗址兴建,根据黄土高原特点进行特有的下沉式窑院风格设计,是一座汇集着晋国历史文化精华的神圣殿堂。它以晋文化为主线,通过晋国历史文化、遗址发掘史、晋侯墓地遗址等三大展厅, 兼有实物、图景,将晋国六百年的辉煌历程和三千载的文化传承尽数浓缩于陈展中。
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皿,一句句寓意深邃的礼器铭文,一尊尊气宇轩昂的艺术雕塑,一座座尘封千年的大型墓葬,一辆辆威武尚存的华贵战车,一副副姿态犹在的战马骸骨……走进晋国博物馆,仿佛穿越了三千年,走进了晋国的风云激荡——
晋国,诞生于古河东大地,赓续着中华先祖尧舜禹的英雄血脉,立国660年,历经38位国君,创造了称霸中原150余年的辉煌功业,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演进产生过深远影响。而这一切,肇始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武王克商,周朝初建。为加强王室统治,镇抚原有邦国,周天子遂大力推行封邦建国制度,把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和先朝贵族陆续封往各地,形成了以王畿为中心,众多诸侯拱卫的局面。
一日,武王梦见天神赐给他一个名叫“虞”的儿子,并且让他将唐地封给此子。不久,武王夫人邑姜果真诞下一子,掌纹形似“虞”字,按排行称作“叔虞”。“晋乃天授”就这样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宣示了晋国生来就是周王朝肱骨的地位。
与之相比,“桐叶封弟”的历史典故则多了一点浪漫色彩。某日,年幼的周成王和叔虞做游戏,成王把一片桐树叶削成珪的形状送给叔虞说:“我用这个分封你。”史佚于是请求选择一个吉日封虞为诸侯。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史佚说:“天子无戏言。只要说了,史官就应如实记载下来,按礼节完成它,并奏乐章歌咏它。”恰在这时位于汾河下游的一个古老部族“唐”发生叛乱。叛乱被周王室平息后,叔虞受命于危乱之际,便被封于唐地。为表示殷切厚望,成王曾在国都镐京亲自为叔虞举行隆重的授土授民册封仪式。受命于天,大任在肩,叔虞秉承被封时的政训:“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终使唐国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不仅完成了屏藩周室的重大使命,同时为唐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叔虞去世后,燮父承继父业,迁都于晋水(今曲沃境内之滏水)之畔,又因其父曾“晋献嘉禾”于周天子,便将国号改为“晋”。作为第一位晋侯,燮父任内生产发展,国力大增,他大兴土木,修建都城,成为当时辅佐周室的五大重臣之一。后经武、成、厉、靖、僖等几个晋侯的过渡,晋献侯即位了。这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曾受王命征战今山东夙夷大获全胜,班师回朝,周天子赐他香酒、弓箭和驷马。
献侯之后,晋穆侯是一个喜欢打破世俗的人,他在执政期间发动过多次对外征伐。然而,这些征伐带来疆土扩大的豪气与喜悦的同时,却也拉开了与“严谨守礼”政治规矩的距离。
公元前785年,穆侯故世,其弟殇叔自立为君,太子仇被迫出逃。公元前781年,太子仇率人袭杀殇叔,夺回君位,是为文侯。晋文侯在位时征伐吞并了一些小国,使晋国的版图有所扩展,实力也大为提升。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幽王宠溺嫔妃褒姒,为博其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终于为西周王朝带来倾覆之灾。正值西周王朝垒卵之际,晋文侯以其雄厚的国力与胆魄挺身而出,辅佐周平王东迁洛邑,周王朝从此就有了西周、东周之分,春秋时代的历史大幕也自此拉开。晋文侯也因此被誉为“有再造周室之功”。
然而,随着周王室的衰落,礼崩乐坏的局面日益凸显。在晋国,发生了长达67年的曲沃旁支代替翼城正宗的内战,史称“曲沃代翼”。
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去世,昭侯即位。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昭侯封叔父成师于曲沃,称曲沃桓叔,以为辅佐。桓叔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网罗人才,收买人心。这样,晋国就形成了曲沃桓叔与晋侯公室之间的公开对立。公元前732年,桓叔去世,其子庄伯继承了领地和爵位,并继续与晋侯较量。公元前716年,庄伯忧患而死,其子武公当政。武公积极发展势力,借机吞并周围的小国,终于在公元前678年一举消灭苟延残喘的晋公室,尽掠晋国的青铜礼器和珍宝,并用其贿赂周天子,换取了周王室的认可,列于诸侯之位,晋国实现了统一。
小宗代大宗的过程是血腥残酷的,期间文侯以下的昭侯、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晋侯缗,除鄂侯逃奔以外,尽数被杀,无一幸存。
公元前676年,晋武公卒,子诡诸即位,是为献公。晋献公汲取历史教训,诛桓庄之族,以固公室,从而根绝了晋公子之乱。从此,“晋国无公族”,异姓卿大夫开始成为晋国的主要政治力量。不得不说,正是这种矫枉过正为日后的三家分晋埋下了隐患。
但,不可否认晋献公是晋国迈向强盛的一位重要的君主。为了发展晋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献公治理军队,扩大编制,之后便开疆拓土,横扫太行以西,连续吞并周边17国,致使领土急剧扩大,国力迅速强盛,走上了一条勃兴之路。
不幸的是,晚年的献公因为宠溺骊姬,引发了晋国历史上长达25年的宫廷斗争——“骊姬之乱”。太子申生自缢身亡,公子重耳、夷吾被迫出走,幼君奚齐、卓子相继被杀。后来,趁晋献公新亡之机,公子夷吾以割让河西五城为代价换取秦国的支持返国继位,是为晋惠公。但惠公背信弃义,以至引发秦晋韩原之战,兵败被俘。
时代呼唤雄主。出于收拾败局的需要,晋国率先在国内实施“作爰田”和“作州公”的社会变革,这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韩原之战带来的严重危机,为晋国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晋文公称霸做好了准备。
■一组群雕,述说一段兴衰荣辱
所谓“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也有人说“一部春秋史,半部讲晋国。”试想,如果没有晋国,波澜壮阔的春秋史还会否这般扣人心弦?同样,如果没有晋文公,660年的晋国史又会否这般光彩夺目?
在晋国博物馆的大门内侧,一组名曰“晋魂”的群雕恢宏气派、霸气十足。以晋文公为原型的晋侯,巍然屹立在雕塑中央,傲视中原,挥手前方;左右为文臣武将和手持武器冲锋厮杀的战士,脚下是纵横驰骋的四马战车,背后是象征三军的三面猎猎战旗。整组雕塑再现了当年晋国开疆拓土,征战四方,强军兴国的霸主风范——
晋文公重耳,为公子时谦虚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后因骊姬之乱被迫出逃。在长达19年的流亡期间,他周游列国,苦其心志,“险阴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终于历练成了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公元前638年,晋惠公病重,太子圉继位,是为晋怀公。怀公与惠公一样轻诺寡德,搞得内外交困,众叛亲离。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的重兵护卫下东渡黄河,怀公难以抵挡,仓皇出逃。重耳归国,晋国的历史由此掀开了最为壮丽的一页。
继位后,晋文公以获取的治国经验,在国内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奖励垦殖,发展生产,选贤任能,清明吏治,施惠百姓,加强军事,国力空前强盛。同时又抓住机遇,勤王攘夷,平息周王室内乱,获赐八邑之地,极大地扩展了晋国的疆域,提升了晋人的声望。公元前632年,晋联合秦、齐、宋等国,出兵车700乘,与楚军对垒于城濮。晋文公恪守诺言,退避三舍,以少胜多,一战而霸。随之大会天下诸侯,在践土会盟,周襄王亲自驾临,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晋国从此由甸服偏侯一跃而为雄踞中原的超级大国,得以王命号令天下。
此时晋国之强,可从史籍中窥见一斑。据《周礼·夏官·叙官》载,西周时期,“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史记·晋世家》记载,在公元前633年晋文公执国期间,晋国设制了上、中、下三军。
作为晋文公时期建立的军事政治制度,“三军六卿”一方面促成了晋国百年霸业,却也无意间坐大了异姓势力。无论是流亡期间倚重的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等心腹,还是归国后重用的先轸、栾枝、荀林父等人,这些异姓功勋及其后人,一方面捍卫着晋国霸业,一方面也在蚕食着晋侯的君权。此后两百多年间的晋国政治舞台上,公族与卿族、卿族与卿族间的明争暗斗、攻伐兼并始终与霸业如影随形,最终形成了三家分晋的政治格局。
六百年风云激荡,百余年雄霸中原。同时,也不可否认晋国霸业自晋文公起延续了150年之久,是春秋时期称霸时间最长的诸侯国。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故世,其子晋襄公继位。晋襄公在位时,基本上承袭了文公时期的治政方略,使晋国继续保持着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被后人称之为“文襄之治”。
晋襄公逝世后,赵盾立襄公之子夷皋为君,是为晋灵公。灵公是晋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昏庸无道,嬉戏成性,以重税来满足其奢侈的生活,致使民不聊生,最终遭赵盾、赵穿兄弟杀害。
晋成公时期,复兴起来的楚国北上与晋国重新争夺中原霸权,晋国在邲战中失利,使其霸业出现严重危机。公元前600年,晋景公受命于危难之际。公元前585年,为了废掉私家专政弊端,特别是为了根除长期以来威胁公室的强族势力,晋景公决定废弃旧都故绛,迁都于新田,并成功发动了“下宫之役”,剪灭了垄断朝政的赵氏家族。之后他在外交内政方面大展身手,巧施“联吴制楚”策略,使楚国疲于奔命而无力北上,有力维护了晋国霸主地位。景公去世后,其子晋厉公即位。厉公希望和好诸侯,协调与楚国、秦国的关系,但在处理国事方面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晋国又陷入了大乱的边缘。
至此,晋文公创造的晋国辉煌延续了百余年,期间或因国君无道,或因大臣专权,霸业出现衰落,几度险被楚取代。直到晋文公的第五世孙——晋悼公即位,才出现重大转机。
晋悼公天资聪颖,慧识非凡,以贤德著称,入主晋国年仅14岁,但对晋国几代国君的得失成败一清二楚,对晋国的现状、国势的走向也心如明镜。他对人才的任用、官僚的驾驭、局势的控制、战略的把握、外交的捭阖都堪称出神入化。晋国在晋悼公的治理下,经济发展、国势鼎盛,八年之中九合诸侯而“疲楚服郑”,成为当时绝对的天下霸主,史称“悼公复霸”。
公元前558年,晋悼公英年早逝,其子晋平公继位。随着国内异性卿族愈坐愈大和国际上霸业的逐渐衰落,晋国渐失诸侯之心,所幸余威尚存,暂且还能与齐、楚抗衡。之后的昭公、顷公、定公时期,晋国公室已徒有虚名,国内异姓卿大夫经过多年的反复拼杀,最终形成了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用《史记·晋世家》之言,就是“六卿强,公室卑”,继而“晋益弱,六卿皆大”。公元前482年,黄池之会后,经历了十一代国君、延续了150年之久的辉煌霸业宣告结束。
公元前452年,经过进一步的内部倾轧,六卿中剩下了韩、赵、魏三家,三家分晋的局面已成事实。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烈公、孝公被迁至今沁水、屯留一代,苟延残喘。
公元前376年,晋静公被废为庶民,晋绝不祀。
“天下莫强焉”的晋国,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中消失了。回看整个春秋史,晋国始终占据着舞台中央,纵横捭阖,深刻地影响着历史进程。随着“三家分晋”拉开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大幕,韩、赵、魏依然延续着晋国的余脉,书写着彪炳史册的新篇章。
晋国留给了我们什么?正如《晋国600年研究》系列文章中指出的那样,“尊王争霸、强国富民的大主题;因势而动、适时即变的大态势;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的大胸怀;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大手笔;内外兼顾、统筹推进的大格局;君卿互杀、功过相抵的大殷鉴”,这些都是晋国变革留给我们的创新特色、经验和教训。
■一种文化,赋予一种发展资源
皇皇霸业归于尘土,雄雄晋国远去久矣,但跌宕起伏的六百年展现出的开放包容、思变图强的革新思想,负重奋进、勇担重任的浩然气魄,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却遗传在三晋大地,融入山西儿女的血脉之中,成为千百年来山西人民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奋力前行的动力。
作为三晋发端之地,曲沃县至今依然接受着历史的格外恩惠,晋文化氤氲着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曲沃有“晋都故地”之誉,有关晋国的遗存遍布城乡。在山川遗存中,有绛山、绵岭(绵上)、滏河、浍河;大型晋侯墓地有曲村——天马遗址、羊舌晋侯墓地;晋国名士墓葬有荀息墓、里克墓、申生墓、齐姜墓、介子推之子介林墓。据资料统计,曲沃158个行政村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村与晋国人物和晋国事件有关,如,以晋国人物命名的村庄有荀王、里村、北董、羊舌、盈村、南容裕、望绛;以晋国事件命名的村庄有吉必(棘璧)、听城(陉庭)、窑院(陶院)、安古(安鹄)、辛村屯(屯郦沟)、上太许(上太浒)、西许(西浒)、西白集、北白集、上陈、下陈、上营、下营、营里、封王、司马庄等。这些遗存,均有史志和碑刻记载,代代相传,留存至今。
翻阅先秦典籍,作为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仅记晋事的篇幅就占到四分之一;作为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被称为《左传》姊妹篇的《国语》,全书二十一篇,记录了十二个诸侯国的人和言,其中晋语就占了九篇,几近全书的一半,乃至有人将“国语”称为“晋语”。建国 后经人民文学出版社删节校勘、被认为基本可作为正史阅读的《东周列国志》,全书一百零八回,涉及晋与三晋的就有近八十回。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唐风”和“魏风”,其中不少篇幅就产生于此。初步统计,在现有的成语典故中,直接或间接与曲沃有关的就多达1500条以上。可以说,曲沃的每一抔土、每一片瓦都渗透着成语典故的文化气息。2016年2月,该县因此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成语典故之乡”“中国成语典故传承基地”,成为全国唯一获此名片的县份。
历史文化是一种资源。近年来,曲沃县委、县政府坚持“文化立县”战略,以“晋文化”为主线,深入挖掘和开发利用全县文化旅游资源,提出了“6411”文化旅游发展思路,大力推进晋国博物馆旅游区、桥山黄帝文化风景区、磨盘岭农业观光区、太子滩温泉度假区、浍河水岸风光旅游区、景明诗经山水风景区,晋园、申园、绛园、顾园和中国成语文化城、晋国风云演艺剧场建设,形成了“六区四园一城一场”的全域旅游格局。一批具有鲜明“晋文化”特征的地标性文化项目,使曲沃的文化旅游业发展实现了由无形到有形、由概念到实体、由分离到融合的历史性转变。
今年4月28日至5月28日,“全域旅游晋都行·曲沃县六区四园文化旅游系列活动”举行,此举被认为是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加快推进以“晋文化”为主线、“6411”文化旅游体系建设为核心,文旅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决策;是宣传推介叫响“诗经山水·晋都曲沃”文化旅游品牌的重要部署;是厚植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优势条件的重大举措,对于全面展示该县近年来文化旅游发展成果、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扩大文化旅游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真正把文化旅游业培育壮大成为支撑全县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日前,媒体再度聚焦电视连续剧《重耳传》,随着这部首次全面反映晋文化历史、展示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大型古装励志剧播出临近,它在宣传推广晋文化品牌、带动曲沃县乃至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中的作用值得期待。
晋国,国祚六百载,影响三千年。
曲沃,古邑欲重光,晋韵永流芳。
记者 孙宗林 文/图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