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报坛一楷模
——《常芝青传》评介
“中华报坛一楷模”是范敬宜先生为《常芝青传》题写的名句,高度概括了红色办报专家常芝青的一生。
《常芝青传》由省委组织部编写,新华出版社出版,28万字,全书共有八章:青少年时期、地下工作和地方工作时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办报、在新解放的大城市办报、调京主持光明日报、不平凡年代的大公报、在文化大革命风雨中、晚晴里的风景。序言中写道:“他(常芝青)在几家报纸,特别是在晋绥日报和新华日报工作期间,培养了一大批年轻干部,许多人成为宣传战线上的骨干力量。”“给对党和国家有过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立传,也是总结研究历史经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通过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提倡一种精神,不失为进行爱国主义和党的优良传统教育的一种好形式。”“他(常芝青)留给后人的遗产不是大部头著作,而是辛勤耕耘的几家党的报纸。”
1911年2月4日,常芝青诞生于山西省交城县阳渠村,父母给他取名守廉,字芝青。1935年3月,常芝青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与力群合办《文艺舞台》。
1940年9月18日,中共晋西区党委机关报《抗战日报》在山西兴县正式创刊,常芝青任副总编辑。1942年以后,报纸发表了本根据地作家孙谦、束为、西戎、胡正、马烽等人写的散文、小说、诗歌、剧本等一系列文艺作品。1946年7月1 日,《抗战日报》更名为《晋绥日报》,常芝青亲自撰写文章推荐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等文艺名作。
1947年9月1日,新华社发表社论《学习晋绥日报的自我批评》指出:“晋绥日报的自我批评,是土地改革中的一个收获,它必将使新闻工作向前推进一步。这种自我批评,不仅各解放区的新闻工作者要学习,而且一切工作部门都应当向它学习,以便更加改进自己的工作。”1948年4月2日,毛泽东接见了《晋绥日报》的编辑人员,对他们的办报经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也指出了不足之处;系统地论述了党报的性质、任务以及办报路线、风格;指出编辑要向群众学习。毛主席询问了他们每个人的名字,诙谐地和他们谈话。当张子意同志介绍常芝青是《晋绥日报》的总编辑时,毛主席说:“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看来很有点学问,有点马列主义嘛!”1948年社长郝德青正式调离晋绥日报,常芝青接任社长,并仍兼报社总编辑和新华社晋绥总分社社长。
《晋南日报》创刊于1948年9月10日,起初的名称是《临汾人民报》,1949年1月1日改名为《晋南日报》,常芝青担任社长职务,1949年7月2日终刊。
1950年7月6日,西南局报经中央组织部、宣传部批准常芝青接任《新华日报》社长,新华日报初期的工作得到了邓小平的首肯。在一次汇报工作中,常芝青说邓小平改社论标题好,小平同志笑了笑说:“还是你那篇文章写得好,的确像毛主席表扬的那样:尖锐、泼辣、鲜明。”
抗美援朝期间,《新华日报》真正起到了宣传者、鼓动者、组织者的作用,突出报道了全国闻名的特等功臣、特级英雄黄继光,特等功臣、一级英雄邱少云等人的事迹,使他们的英名和事迹名扬天下,成为人们敬仰和学习的爱国榜样。
1954年8月《新华日报》终刊后,常芝青于10月26日到光明日报任第三任总编辑,1955年1月任光明日报社党组书记。1957年8月,中央调常芝青任大公报党组书记、副社长兼代理总编辑,不久即任总编辑,1961年兼任财经出版社社长。
1963年7月4日,《大公报》全文发表了常芝青的《办好报纸的指针——纪念毛泽东同志发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十五周年》,7月6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转载,该文主要讲述了办报首要解决的是政治方向问题,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政策,报纸宣传要讲究宣传艺术。
1985年8月18日,常芝青逝世,享年74岁,他被誉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
常芝青曾说:“作为党报的编辑记者,任何时候做冷静的促进派,真正做到‘心情热烈,头脑冷静’。头脑的冷静是以心情热烈为基础的,而热烈的心情则是由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做动力的。在我国人民遇到暂时困难的艰难形势下,作为无产阶级的新闻战士,更应当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用心发掘积极因素、传播战胜困难的经验,鼓舞和鼓励群众正确对待困难,尽快战胜困难。“
《常芝青传》给读者的启迪是什么呢?常芝青培养采编人员时说,“每个字都要对人民负责!”常芝青工作期间天天和字打交道,他审稿从方针、政策的宣传,到文字表达,甚至标点符号,无不精心推敲,有时改的多了,排字车间的同志啧有烦言,他就让记者向工人解释清楚,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对每个字都负责任”。相信新闻界的朋友会记住“每个字都要对人民负责”的办报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卫保平)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