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发生在清末年间,说的是魏村有一家烧酒作坊,掌柜的姓樊,系我家长辈,大号永茂,村里人尊他樊掌柜。另一个人物姓杨,小名五蛋,排行老五,由于是外来孤户单身,名儿也没传开,暂且称杨老五吧。
这樊掌柜与杨老五以棋交友,关系甚密,照了面无话不谈。老五常到酒坊闲坐,忙时也帮着干些活儿,若一日不见,双方都觉得寡淡乏味。后来樊掌柜干脆聘其为副手,当地将此差俗称“熬相公”。
这一日下午,杨老五干完活儿又与樊掌柜闲聊。恰逢季末清点结账,二十块大洋卷一骨碌,桌上放满十几摞,坐了半晌,茶淡话凉,杨老五告别回家歇息。樊掌柜一人继续清点大洋,发现少了一骨碌。
“少了二十块钱,等于半月白干……”樊掌柜左思右想,不经意将疑点转到了杨老五身上,他觉得平日里关系不错,托人问问也不妨。
来人见了杨老五试探着说:“樊掌柜昨天结账,少了二十块银洋,心里很不自在,想请你去聊聊。”
杨老五一听,心中咯噔一沉,寻思片刻,抬头断然道:“哦,你看是这么回事,昨天想跟他老人家闹着玩——钱在哩!”
说着起身从家中暗柜里凑出二十块银洋交给来人:“今天有事就不陪了,请将银洋交给樊掌柜,以后可得小心哟!”
事情就这么草草结束了,之后,杨老五再也没到酒坊闲坐。
这年腊月,烧酒坊例行年终清扫,无意中在桌下的酒缸里发现了二十块的银洋骨碌。樊掌柜猛然一惊:“嗨,老五弟冤啦!”樊掌柜揆情度理,一定是事杂手急,桌上大洋滚到下面酒缸里了。
次日,樊掌柜亲自牵马请杨老五来店铺,摆宴赔礼。酒宴席上,樊问杨:“钱既然你没拿,何苦自认呢?”
“嘿,当时就咱俩。”杨老五笑着说,“我若不认,你这脾气,怕过不好年哪。”“你呀,平白无故地贴钱,就不心疼?况且你手头一向就紧。”樊掌柜说。
“事情终会水落石出。”杨老五泰然道,“我相信,迟早会有这一天!”
“真君子也!”樊掌柜捋须长叹。临散席,他将早就准备好的五十块银洋捺到杨老五手里赔礼致谢。
杨老五正色道:“借归借,还归还,只收二十块,多一分也不要!”
没过多久,樊掌柜因举家上京另有发展,村里作坊则聘杨老五经营。
杨老五推辞:“你樊门大户兄弟姐妹颇多,任选一个来作坊当掌柜,我依旧当‘相公’”。
樊掌柜这时朗声回答:“老弟深知兄的脾气,那么办了,我这京客心里亦不安……”
上面的故事虽年长月久,但魏村古镇确有此事,并世代相传。爷爷的爷爷讲给我爷爷;过年时,爷爷又讲给了我。眼看我也快到涉世成人的时候了,觉得这个故事新鲜出奇,愿意写出来供诸位笑纳。
处关系肝胆相照,做买卖诚信为本,这是尧乡祖宗经商的风骨与气度:“买卖做不坏,就怕人格赖!”
(樊岩)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