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柳家沟《四族根脉情》出版之际

2017-08-30 10:13:2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情满桑梓

——写在柳家沟《四族根脉情》出版之际

  临汾新闻网讯 父亲年逾八旬,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十分健谈,他是个追求精神至上的人,这固然与他一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有关。生活中的他,总是以撰写诗文为乐趣,偶有灵感,即兴发挥,笔耕不辍,曾编著出版《孟宪文诗文集》。只是近年来父亲耳有点背,但这并不影响他与别人的交流,你只要声音大点,他还是能听得清的。尤其是谈到故乡的人和事,父亲总是双睛放彩,津津乐道,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每年清明上坟,他总是执意要回趟故里。坟地祭祀完毕,他总要返回上柳村旧址,在一家复一家的窑洞前伫立许久,那是早已不住人的残垣断壁的破村落。那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每一个院落都承载着远去的故事,父亲仿佛穿过历史的隧道,在他的大脑中回旋着那些人去楼空的鲜活的人和事。每一次回到县城,父亲都会浮想联翩,发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与唏嘘,这成了纠结在他心中的一块心病,从而形成了父亲要撰写柳家沟《四族根脉情》的初衷。

  人进入老年,总是会在内心世界勾起对往事的回忆,这是老年人的一种共性特征,这种特征对于父亲来讲尤其表现强烈,他每每与人座谈,总会问起一个人们常常忽略的话题:你知道你爷爷的父亲叫啥名字吗?许多人都回答不知,这就更增加了父亲的悲哀,于是父亲要传承故里的这段历史就愈来愈迫切。

  父亲说在柳家沟,出生在那个年代有点见识的人目前健在的仅有3个人,一个是他,一个是任双,还有一个任秀云远在云南,只有他们还能对柳家沟上百年的事有所记忆,而父亲对那段远去的历史又是最具见证力的。父亲常常感叹说他有责任和义务把这段历史真实地记录下来,给故乡的后人有个交待,不然这段历史就会断层。

  有国才有家,没国何谈家?国有国的历史,村有村的村志,家应该有家的历史和传承,于是父亲就不辞劳苦,夜以继日,忙碌于这本书的撰写。

  在撰写的过程中,父亲及时与故里有识之士任林生、任志珍、任保珍、温双有等人谈了自己的想法和初衷,得到了这些人的支持。父亲说改革开放后,咱村里人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才使咱们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的人活出了尊严。咱们这个小山村按人口比例算不上百人,就有四十多人考取了大中专,考取了全国重点名牌大学,可以说神州骄子有咱村里人,你们说这些有知识的人能忘了根吗?如果不把这段历史传承下去,就是学多少知识也无用啊!

  人不能忘了历史,更不能忘了生他养他的这块土地,人如果连自己的根脉都不清楚,那就意味着背叛。

  在父亲的倡导下,大家积极收集资料图片,使得这本书加快了付梓进度。

  这本书不同于其他的村志,它创意新颖,构思奇特,以柳家沟村四族人的命运沉浮、兴衰变迁,阐述了新中国成立至今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和人的精神风貌,它不是直观简单的文字记载,而是对历代人不同生活方式以及多舛人物命运,以故事的形式再现当时的历史风貌,读来耐人寻味,让人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时代。如书中写到的那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村民留只,就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留只是其名字,因辈分大村里人叫他留叔,其实并没有尊敬的意思,只是人们都叫惯了,留叔也就成了留只的曾用名。留只在村里五短身材,貌不惊人,一副苦相,寡言少语,又无文化,有人同他商量事,他一时不能领悟,但能沉得住气,就坐在那里一根指头抠鼻孔作沉思状,直到指头离开鼻孔才给你答话,那是他领悟了、考虑成熟了。留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但他又毕竟是村里的一分子。改革开放后,留只生活有了改观,就买了一台凯歌收音机,每天劳作之余坐在院硷绊收听蒲剧、晋剧,那苦脸上就会露出舒心的笑容。

  书中有肝胆直言的老生产队长任元颗,心思缜密的老会计任贵祥,务实干练的老党员任三狗,笑容可掬、快人快语的柏金莲,老牛一般负重的任来宝,精明强干的养羊专业户任三留,神谝饿论的绰号大趸任双等,这些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虽是写真人真事,但百人百性,无不给人以极大的精神享受。

  书中还撰写了村里的一些历史掌故,如女儿坟的悲惨故事等,都使这部柳家沟《四族根脉情》唤起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唤起对这个小山村的历史追忆。

  让柳家沟的后代通过这本书,永远记住先辈们走过的那段岁月,记住自己的根脉,让历史能够一直传承下去。(孟黎明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