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贾存仁 品读《弟子规》
2015年,我由对贾存仁相关碑文的探究,转入到对浮山东陈古村落砖雕文化与《弟子规》历史渊源的探求。两者的相似点是都属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文化遗产,有许多相同相近的触合点。这样可以运用这些砖雕文字,穿越时空的界线,让石头说话,让古文字作证,寻找在那个时代《弟子规》对东陈古村落所产生的文化影响。研究发现两者之间紧紧围绕“仁爱”二字,生发出“孝悌观、诚信观、友善观、亲仁观”,这都和《弟子规》的德孝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东陈古村落清代砖雕格言,现在保存完好的有六节短语,都属于训诫后人的人生格言。其中有一则雕刻于乾隆四十七年州同李维纪小道院里的廊房南壁上。短语选自《礼·内则》曰:“儿生子、子能食,食教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门户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以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裤。礼帅初,请肆见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象。悖行孝悌,博学不教,内而不出。”这则短语共130字,是说青少年从能食到弱冠的不同年龄阶段,要学习不同层次的接人待物的礼仪,要学 习各种生活技能,掌握各类科学文化知识,要在社会上能站稳脚跟,养成知礼仪懂规矩的文明习惯。这虽是封建传统道德观念,但其中有许多合情合理的成分。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源,也是《弟子规》文化的根脉。题词者正是贾存仁的长子贾若芾。观其字迹遒劲有力,龙飞凤舞,字里行间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书法家的才气。子承父业,他们父子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对《弟子规》的追求,对文明礼仪的期盼。研究还发现《贾存仁墓志铭》中提到的为贾存仁立传的李重远就是东陈人。理事李晋生从东陈李氏家谱中查到李重远是李氏十四世子孙,曾获廪生学位。如此看来,贾存仁与李重远是推心置腹彼此信赖的好朋友,晚辈贾若芾与李维纪也是互相赏识交情很厚的挚友。由上下两代人如琢如磨切磋学问的风尚,可以联想到两个古村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的繁华景象。人说:“上了东陈坡,就是银子窝;上了东陈坡,秀才比驴多。”遥想乾隆时期,这里是多么的辉煌。上年纪的人听说清代村中有流传的《弟子规》手抄本,很可能是事实,也有可能是那时东陈庠学的童蒙课本。
东陈古村落砖雕文化的内涵,使我对贾存仁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走近到贴近,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的过程。2015年3月18日和5月7日,应县委宣传部和文联之邀,我参与了临汾电视台在佐村对贾存仁节目的录制和对“美丽东陈”的录制工作。是年5月19日又陪同山西省电影家协会包括东陈在内采访4天。8月28日又陪同山西省诗人、作家代表团在东陈、佐村等村落采访3天。在四次文化交流活动中,我以宣传贾存仁与《弟子规》,解说东陈砖雕文化与贾存仁创作《弟子规》的历史渊源为己任,展现了美丽浮山的魅力和文化亮点。
走进贾存仁 读懂《弟子规》
2017年7月,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赵耀景从网络上搜索到民国17年(1928)“大红格《训蒙文》手抄本”,从公开的大部分内容中得1520字。可惜“谨而信”一节不全,仅有12句36字。据此推算《训蒙文》约600句,1800字。这一重要发现,使我对贾存仁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对《弟子规》的形成过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弟子规》与《训蒙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了新的看法。这一发现在学术界儒学文化领域也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对《弟子规》即《训蒙文》之说,对贾存仁只改了73字之说,都是有力的批驳,起到了为贾存仁正名的作用,还原了历史真相。
经过两本书的仔细对比,二者之间相同点有二:一是文体相同,同属韵文,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借鉴了《三字经》的创作方法。二是结构布局一样,同是五部书,分述次序相同。一句话形式相同,内容不同。
二者之间不同点有四:一是创作时间不一样。《训蒙文》创作于康熙年间,作者是李毓秀;《弟子规》创作于乾隆年间,作者是贾存仁。
二是作者创作的初心不一样。
《训蒙文》偏重于论道学规的知识性,《弟子规》则偏重于立规守矩的文明性。我们不能说《训蒙文》中没有规矩,也不能说《弟子规》中没有义理。但完全可以说《弟子规》更多的是传播社会文明。
三是繁简不一样。《训蒙文》约1800字,比较臃肿,不易记不易背。《弟子规》360句,1080字,易记易背易推广。
四是含金量不一样。《训蒙文》曾是康熙年间启蒙课本。而《弟子规》则大小不相同。2009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题为《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讲话,指出“要通过研究优秀文化书籍,吸取前人的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的精神境界。”并特别强调“从这个角度看,各级领导干部应当读读《弟子规》。《弟子规》1080个字,本是童蒙养正宝典,看似一本不起眼的小书,实际上里面蕴含着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道理”。所以,《弟子规》是全民学习的经典读本之一。
那么贾存仁是怎样订正《训蒙文》的呢?他沿着规矩这条主线,对《训蒙文》进行了大手笔酣畅淋漓的修改,其中有缩写删订,例如《训蒙文》总叙部分原来56句,168字,贾存仁删减了46句,138字,仅剩8句,24字,使之开宗明义、开门见山、论点突出。其次有扩写增补。如“入则孝,出则悌”一部分,沿用原文的句子,只有12句36字,其余文字都属扩写增补,作者紧紧围绕立规作文章。另外还采用了炼句改订的方法。比如《训蒙文》中有“父母教,语勿抗”的句子,被改写为“父母教,须敬听。”“勿抗”改为“敬听”,说明反抗情绪的念头作为子女就没有滋生的理由,而应该恭敬的听从父母的教诲。因为敬是孝的前提,没有敬,怎么孝!改了这两个字,句子顿时增色,易一字,值千金。四是吸取原作精华,根据主题的需要,前后调整了语序,做到了无缝对接、不留痕迹、有机组合。这是贾存仁订正《弟子规》的又一妙招。他有庖丁解牛的本领,把原作中的精华语句看作棋盘上的棋子,任意调遣,各得其妙。这种驾驭材料的高超技能,绝非一般学者可以学会可以胜任的,他是当之无愧的一代鸿儒。
总之,贾存仁先生通过对《训蒙文》的删订、节订、改订和重订,多项举措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弟子规》的订正工作。纵观全文360句,仅有40句沿用了原文的句子。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是贾存仁创作了《弟子规》,《弟子规》中充满了贾存仁的大智慧奇才华。学海无涯,对《弟子规》的研究永无止境,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研究新课题。其实,说到研究,笔者并不具备研究能力和研究所需要的资质,最多只能说是一些学习体会,就让这些体会与同行共勉。(盖延敏 作者系浮山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