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盛世也差粮

2017-12-04 21:15:22 来源:临汾新闻网

    日前,记者在整理电脑图库时看到一张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的官契,距今整整250年的时光。

    契约开头就用毛笔写“立死契人杨洽因粮差急紧,使用不便,别无兑处,今将自己原分祖业西房后园地一块计地一分六,卖与孙江为死业,同中言明作时估价,纹银叁拾两整,其银当日交足无欠,恐(空)口难凭,特立死契存照。”落款“乾隆三十二年十二月XX日,立死契人杨洽,后随带夏秋粮八合四,抄此照”,同孙玉林、卫文玉,张国仁书”。尾契能清楚地看到“翼城”二字和“翼城”字样的篆书印章,尾契上部的第“八百廿六”号字样清晰可辨。尾契的内容比较模糊。契约后半部分的上部有黑色“尾契”二字,开头部分有“山西……布政使察”等字,中间的内容是印刷体,因年代久远模糊不清,但“布字口贰拾陆号”乾隆三十二年”翼城县”给业户”准此”等字迹很好确认。加盖在“布字八百贰拾陆号”上的朱红印章比带有“翼城”字样的篆书印章明显大了许多。说明该契约出自翼城,但是翼城哪个乡镇、哪个村无法知晓。

    对古代契约颇有研究的人士看后表示,距今近250年的官契在当今古玩市场虽然不是稀缺物,但这种品相和完整的地契也不多见。这种契约当时一般分前契和尾契,前契写的是标的物、买卖双方、标的物的价格、为何立契,以及立契的中间人及书写人。

    而后半部分则称为尾契,那是县衙登记备案的部分。主要内容是用法规约束立契约人,同时还是征收契(契税)凭证,从而证明这桩买卖契约的合法性,减少因“白契”引发的民间纠纷。

    从该契约中可以看到,立契人杨洽因“粮差急”(也可称粮赋,还可称临时摊派差),出不起粮,就卖家产来顶差。至此,一幅贫困人家卖房地产交“粮差”的画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记者王隰斌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