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历代碑刻选萃》——记载帝尧后人传奇

2017-12-05 22:57:35 来源:临汾新闻网

     前些日子,记者与尧都区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彭亚鸣先生在路上不期而遇。他讲起尧都文明发展历史如长江、黄河,滔滔不绝,讲得起劲,听着来劲。稍后几天,先生如约赠送两册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尧都历代碑刻选萃》。

    “这本书精选了139通石碑的内容,研究会人员分人包片,实地调查石碑背后的故事,精雕细研,逐字逐句研读、断句,耗时3年之久,编辑成册。”该书的序中写道,尧都区地处黄河中游山西南部,中居临汾盆地,东望太岳,西连吕梁,汾河穿境而过,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上古时期,我们的先民就聚居生活在这块沃土上,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大约4300年前,帝尧就在这片热土上开创了“尧天舜日”的淳厚世风。帝尧故里伊村就留有明代万历年间,临汾县令所立的镌有“帝尧茅茨土阶”的石碑遗址。早在春秋时期的晋国,这里就有了最初的县治行政区化的雏形。《春秋左传》记载,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舍氏,设立平阳县。这是在平水之阳建县的最早记载。

    以后历代又稍有变化,汉代设置为河东郡平阳县,隋开皇元年(581年)改为平河县,开皇三年(583年)又改为临汾县。

    l948年解放后设立临汾市,1949年改为临汾县,1971年划分为临汾市、临汾县,1983年县、市合并与临汾市。2000年撤销临汾地区行政公署、设立地级临汾市,原临汾市改为尧部区。至今,在尧都区这片土地设立县治的历史已达2570年之久。悠久的历史给尧都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蕴藏,从帝尧故里——伊村尧王台到尧庙、尧陵,从姑射山仙洞沟景区到大云寺、大钟楼等名胜古迹,文化遗存无不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尤其是散落在尧都大地上的碑碣等珍贵石刻文献,更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瑰宝。历史的厚重,使这块美丽富饶的热土愈加魅力四射……彭亚鸣先生向记者与同事亢亚莉简要讲述了元代石碑、天寿山清乾隆年间石碑和尧都区晋王坟墓志铭背后的故事。“尧都区三晋文化研究会从成立12年至今,以尧文化研究为龙头,以根祖文化和乡土风情文化为主体,撰写千万文字,出版了30余种书刊,在尧都区乃至临汾市产生了一定影响,受到了广泛好评。

    研究会人员努力克服碑文剥蚀漫漶、模糊残缺、深奥难懂等重重困难,对历史碑刻进行逐字辩认点校,把每通碑刻的主要内容,逐篇译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并附精选碑照,做到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强化了作品的文化气息和地方特色,给古老厚重的尧都历史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尧都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和人文地位。”石刻文献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碑碣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积淀。它不仅是一种历史遗存物,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载体,融雕刻、书法、文学、历史于一身,集实用性、观赏性与文献性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作品。《尧都历代碑刻选萃》将石刻分为六个篇章,按专业分为教育、水利、戏台、城域等14个章节,向读者展示了尧舜都区的精品石碑及碑文故事,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历史文献。

    记者 王隰斌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