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史话:杨笃编修《山西通志》

2018-04-12 22:00:5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作者乔忠延

    杨笃编修《山西通志》

    在这关键时刻,杨笃挺身而出,挑起了重担。他认为,倘志书不成,三晋文献因我而斩,罪不更大乎?他让儿子杨之培、外甥阎干达检校书册,自己挥笔纂写,酷暑寒冬从不停歇。竟然写得手指肿胀,指甲脱落,历经六千多个日日夜夜终于完成了这部通志。此情此景,正如他笔下的诗句:满屋图书横古墨,虚堂神鬼伴孤灯。

    杨笃呕心沥血,伏案劳作,积劳成疾,搁笔不久便与世长辞了。可是他却留下了一部十分宝贵的志书。

    《山西通志》共184卷,经杨笃亲自纂写的就有172卷。该书体例谨严,考核精详,文笔简括,取舍得当,在同代通志中首屈一指,受到张之洞、梁启超等人的高度赞誉。杨笃虽然仅活了60岁,但是,他留下的《山西通志》却流传千古。

    在编修志书的过程中,杨笃积累了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理论:首先,他指出方志内容、体例的发展,至宋代方臻于完备。主张方志即是记载除地域之外,应兼采诗文,并详人物。其次,杨笃认为地方志即是地方史,方志体例应效史体,在《长治县志》之例言中,他具体阐释了地方志宜分图、表、志、传、记五体。其三,杨笃主张应重视地方志的真实性与实用性,凡征引古籍,必注所出,有所辩证,需加案语,以示征信”,摹绘景物,界面楼台,无关实证者悉不登”。其四,在“艺文”编写方面,杨笃主张采用范成大《吴郡志》之例,推载书目,不录诗文,书目下或录,或跋,或钩玄提要……这些理论对于当今修志也有指导意义。

    杨笃是一位全才,除精于修志外,他还通训诂、精说文、好史学,善作诗、工书法,并对琢砚、治印、弹琴、制笺、算术、地理也有深入研究。他多写七言诗,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写出不少为民请命的好诗。

    


     

责任编辑:付基恒

上一篇: 临汾史话:贾存仁修撰《弟子规》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