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画艺术之中,竹以其不畏逆境、不惧艰辛、宁折不屈的品格,受到广大书画爱好者的青睐,更有甚者,一生画竹。说起画竹大家,人们首先会想到董寿平先生。董寿平先生祖籍山西洪洞,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和北京东方大学,为当代著名写意画家、书法家。
他的竹画,以书法为功底,以“书写”的方式来展现竹的底蕴,其作品流传至今,享誉全球。5月29日下午,记者前往洪洞县,拜访了董寿平先生的侄孙董逸泉,听他讲述如何传承董家家学文化、弘扬民族艺术的故事。
董逸泉今年57岁,是董寿平先生的侄孙,1992年至1993年,他曾经在北京接受董寿平先生的亲身传教。“我们董家读书人很多、家学很多、规矩很多,我爷爷学画算是半路出家,后来画出巨匠风采,其作品深受海内外朋友的欢迎。我跟他学画时问他是如何成功的?他说唯勤快和坚持而已。”董逸泉学画的两年间,经常会接到写书法字的作业。
明明是来学画画的,为什么要练习书法呢?“我爷爷说,董家家学其中有一条,必须写好字,书法是必须过关的。他老人家画竹时,运用的就是写书法的手法,所以经常说,他的竹子是‘写’出来的。”董逸泉说,曾经年轻不懂得爷爷的用意,只知道带着委屈苦练书法,如今,自己的书法也算初成,画的竹子在外人看来竟然有了爷爷的几分韵味。
董逸泉如今在书画艺术上小有成就,得到了槐乡百姓的认可,但说起自己的艺术之路,却充满着荆棘。我学了两年书画之后回到家乡,在临汾开了一家饭店,一边做生意一边搞书画创作,后来因为我‘不务正业’,饭店开不下去了。为了生存,我学了书画装裱技术,在洪洞老家开了一个小装裱店,继续一边做生意一边研习书画。装裱时,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名家的大作,我就偷偷研究人家的作品,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董逸泉说,自己的一生可谓风雨飘泊,为了生存,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为了传承,又不愿意将家学放下,两难之下,只能咬牙前进。
“我研究书画多年,一直没有放下书法,始终在钻研我爷爷书写竹画的精髓,一些书法爱好者看到我的《墨竹》,有人说好,也有人认为我不是科班出身,所学所画纯属附庸风雅。”董逸泉说,在和外界交流中,总会听到一些风言风语,对他的书画作品批评得一无是处,还有人说他不是董寿平的侄孙,是“冒牌货”,是别有用心。
再多的打击,也没有打消董逸泉研习书画的决心,对于他人的风言冷语,董逸泉始终坚持初心,立志要将爷爷的书画艺术传承下去。
今年,全省旅发大会即将在我市召开,作为董家家学的传承人,作为一名地道的临汾人,董逸泉准备相约几位书法爱好者,创作一批关于旅发大会的作品,将家乡的厚重文化传播出去。
记者杨全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