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是复兴的新能源。看到这话你可能会奇怪,节气诞生于帝尧时期,复兴是中华民族新时代的奋进目标,两者之间相隔4300余年,为何要把节气视为实现复兴的新能源?
搞清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从一个玄机说起。2016年11月30日,我应杭州文友的邀请前去讲授散文写作。课后,热心的朋友领我观瞻,看什么地方呢?西湖风光好,可阴阴晴晴都看过了;灵隐寺庙大,可早早晚晚都拜过了;西溪湿地美,可水路旱路都走过了,一时不知该去啥地方。朋友也不说破,上车载着我即走。及至停车,看得我咂嘴吐舌。我看到的是G20领导人峰会的会场,煌煌建筑,巍峨坐落,体量巨大,手法现代,真不失一个大国的风度气派。最令我欣喜的是宴会厅墙上的每一幅画都是一个节气,整整二十四幅,画出了一年的时令轮回。
站在画幅下面,思绪顿时飞回家乡,飞回黄土地上的尧都。似乎站在了陶寺遗址的观象台前,目睹帝尧带领羲氏、和氏瞭望观测,敬授民时。观象台没有发现之前,帝尧钦定历法,敬授民时,只能是《尚书·尧典》里的记载。受西方潮流的影响,东方之子有些也在怀疑自己的祖先从海外漂移而来。自然典籍里的历史,也就倍遭冷遇。如今,考古学家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让文物实证了历史,让典籍的文字变成世事,多么令人振奋!
令人振奋的绝不止于此,而是,观象台上可以观测出二十个节气。而这其中包含了最为重要的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节气的划分和使用,结束了摸不清天时,不是种早,就是种迟的时代;结束了有种无收,广种薄收的时代。因而黄土地上的文明来了一次大跨跃,由狩猎果腹,进入农耕时期;由部族群居,跨入国家初期。这一切都来自一个动力:节气。而这节气,就起源于帝尧时期,就起源于我的家乡。家乡的文明能够在展示国家文明的窗口,以画幅赫然凸显,我的欣喜可想而知!
似乎还嫌我的欣喜不够,无法预测的玄机还在为我奉送欣喜。这天晚上回到下榻的宾馆,打开电视机一看,播音员正在播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能说是欣喜,简直能让我跳起来,即使一个人也想来他一把狂欢。
次日《人民日报》报道:“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第五大发明,只是就认知定位的时间而言,若是从发明的迟早排序,那二十四节气肯定是第一大发明。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讲,人类利用二分二至中国极早。早到何时?当然就是帝尧那时。那时中国在这个星球上可不是现在的地位,是人类文明的领跑者,而不是并行者,更不是追随者。因为,帝尧观天测时,确定节气,打通了天地之间的关系,释放出了最大的生产力。这前所未有的举止,这前所未有的创新,成为社会进步的能源,成为社会发展的活力。我心灵的狂欢恰在这里。
带着这个狂欢回到家乡,激情逐渐暗淡。诞生节气的土地,并没有因为这一瑰宝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丝毫的兴奋,反而平静得无声无息。心情再一次被激活,是我走进了古县。这里去年就围绕二十四节气打造旅游,这确实令我刮目相看。古县有尧店村,有尧峪村,即使不能判定帝尧在此观天测时,也不能否认帝尧在此敬授民时。以此打造旅游,不仅仅是青山绿水间的民众欢歌,还是在回味历史,再现尧文化中创新的精神标识。这不正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不正是确立文化自信?我欣喜,欣喜古县的领导和人民慧眼独具,穿透岁月的混茫,挖掘出领跑人类的精神能源,为当地发展注入经济活力,也为中华复兴注入精神活力!
旅游有层次高低之分,尧都在举办尧文化旅游节,弘扬正能量,却也有人以小姐裸露出的低俗搞什么眼球经济。此时,古县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以节气开发旅游,提振精神,真该为之喝彩。为之喝彩,也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喝彩!(乔忠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