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我看这‘土地托管’办法还不错,从种到收一条龙,种子、化肥、机械、人工费都比市场上要低得多,出去打工咱也安心。”
“专家介绍的这种化肥、种子我家用过,按他们提供的价格我家的十亩多地今年要省不少钱哩。”
9月17日,晚8点,襄汾县汾城镇长子头村修葺一新的“两委”会议室内,64户村民代表聚集在一起,在刚刚履职“满月”的村“第一书记”贾玎玎的主持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今年冬小麦咋种。
有思路、有办法、脑子活、干劲足。说起这位年轻的“第一书记”,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给出这样的“评语”。
8月15日起,按照省、市部署,带着抓党建、促扶贫、谋发展三大课题,襄汾县选派的37名“第一书记”进驻到村,走向了扶贫增收的主战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第一书记”到村后的首要任务就是抓党建,帮助整顿软弱涣散的党支部。在邓庄镇辛建村,县统计局派驻的“第一书记”李英杰走访完村支委、村委、关工委、村务监督委员会等“四委”成员后,开的第一个会就是党员大会,和37名党员一起重温了《党章》的总纲部分。县经信局派驻新城镇刘村的“第一书记”吉皇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村里的老村党支部书记刘有仓给23名党员讲“三严三实”党课。县畜牧中心派驻古城镇西王村的第一书记邓彦峰在经过20多天的走访调研后,烧出了施政“第一把火”——制定出台村“两委”集中议事制度,凡是村里的事必须“两委”主干会前协商碰头,会中同在,会后总结,全程参与,一下子解决了支部、村委“两张皮”的问题。
从抓党支部的思想建设到抓村“两委”的制度建设,“第一书记”们把党建工作的“主业责任”扛了起来。
“以前,我们村的支部,那还叫个支部呀,张书记来了以后,修缮阵地、硬化地面、购买桌椅板凳,还把每月15日定为党员活动日,让大家过集体生活,我真是有了‘回家’的感觉。”陶寺乡青杨村的党员李振业简单的几句话概括了他们的“第一书记”张佳的工作。
怎样让派驻村的群众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这是“第一书记”们一个多月来最核心的工作。景毛乡南小张村是建档立卡的扶贫村,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推广办主任杨峰派驻到这个村任“第一书记”后,同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共同商议甩掉贫困帽子的发展规划。在两年时间里,实施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项目、实施光伏发电项目、实施打井工程,定下来就干。“百亩小麦高产示范方”项目基本敲定,玉米后期管理、苹果修剪技术培训紧张展开,光伏发电项目得到市扶贫办批复。一个月时间,杨峰忙得不可开交。
“我们赵康镇赵康村准备发展中药材‘旱半夏’项目,现在正在联系种子。”“我们大邓乡龙王庙村准备种植中药材红花,采用无偿提供种子,协议回收的办法,目前已经试种半亩”“我们申村向县水利申请的10000米管道已经到位,做好了规划。秋收后就可以动工,这样现有的水地面积就可以由原来的500亩扩展到2000亩。”……9月18日,在县委组织部召开的第一次月度汇报会上,“第一书记”们交出了这样一份扶贫增收成绩单。
“百姓的事天大的事,枝枝叶叶总关情。看着百姓的苦,聊着百姓的难,我的担子很沉重。”县教科局派驻大邓乡洞沟村的“第一书记”李彩旺在他的《工作日志》中写道。洞沟村位于群山之中,消息闭塞,村民张志勇、吕卫东的孩子今年考上大学,家庭困难,无力供养,李彩旺了解到这一情况,第一时间帮助他们办理了在校大学生生源地贷款。
同李彩旺一样,解决群众关心的大事、难事,化解多年没有解决的矛盾,成为“第一书记”们一个月来工作的常态。
南贾镇古县村,全村人脱贫的希望寄托在一条通往外界的道路上,修通这条路,涉及到要占邻村的地,涉及到很大的资金缺口。襄汾县卫生监督所派驻的“第一书记”黄睿和村委会主任陈俊祥一道,上太原找到了省发改委交通处和省交通厅规划处,请求予以支持。
南辛店乡贾罕村因为土地赔偿金的分配,群众信访,好长时间没有解决,环保局派驻这个村的“第一书记”胡金拽,先后与70余名群众座谈,给第八村民小组召开了五次会议,终于拿出了一个土地补偿金分配的初步方案,正在进一步征求意见。
赵康镇丰盈村,群众上访到乡镇和县里,诉求低保评定不公平,这是县文化局派驻该村第一书记马凤虎刚上任遇到的第一道难题。推倒重来,重新评定,把一切都摆在阳光下,让群众来议、来评。结果出来,原来上访的两户有一家评上,一家没评上,一公示,大家都没意见。群众高兴地说,这样的结果我们乐意。
扑下身子,做出样子,成为一家子,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第一书记”们在抓好党建、扶贫增收、解决疑难问题的同时,也把好的作风带到了群众身边。
县政府办公室派驻景毛乡申村的“第一书记”李亮,任职第一天,正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勘测队入村实地打点划界,他二话没说,便和村委会主任带上村民代表会同勘测队,逐地逐块给村民勾画地块,一干就是十几天。同在一个乡的南小张村第一书记杨峰入村后就给自己定下了“规矩”,将第一书记的工作职责、任务分工、目标要求制成版面,上墙公示。“这样不仅是方便群众监督,而且也可以时刻提醒自己、监督自己。”杨峰说。住建局派驻新城镇赵曲村的“第一书记”张新波,把电磁炉搬到了村委会,自己做饭,没有麻烦任何人,“这样的干部我们欢迎。”新城镇赵曲村群众说。
“我要做一支火柴,点燃所有人的热情;我要做一块垫脚石,让我们的班子目光看的更远一点;我愿做一台启动机,启动我们脱贫致富的列车。”县工商和质量技术监督局派驻襄陵镇东街村的“第一书记”魏冠峰写在《驻村日志》上的这段话,表达了这些从城市走上农村扶贫增收主战场的“第一书记”们的共同心声。(张建华 焦玉龙)
责任编辑: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