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10月20日中午时分,襄汾县南辛店乡文臣村的文臣学校校园内一片寂静,300余名学生围绕教室一周,认真地在墙壁上写着古诗。
据文臣学校的校长柴银龙介绍,该小学这一“墙壁文化”已经持续了4年有余。
一名学生正在认真书写
独创墙壁文化
自2011年9月开始,文臣学校将两排教室前后及整个教学区墙壁设计成墙体黑板,这个特殊的“黑板”长约230余米,宽约60厘米,划分成百余个格子,每一个格子正好能容纳一首古诗,格子上放贴着学生姓名。每天中午十二点半到一点就是孩子们的书法时间。
谈及让书法上墙这一想法,柴银龙有着自己的见解:‘汉字’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交流工具,同时也是展示中华文明、文化的载体。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写字这一基本功往往会被无情忽略。俗话说,字如其人,为了让学校里的孩子都能写一手好字,学校领导一致同意让‘书法上墙’。”
柴银龙说,起初由于缺少经验,学校使用另一种材质做黑板,苦于不易擦洗,几经改良,才成为现在的这种易写、易擦、易清洗的黑板。面对学校的用心良苦,学生们自然也没有辜负期望。
用写字塑习惯
开始墙体书法练习之初,学校曾经多次针对学生写字内容、时间、姿势、环境卫生及教师的辅导、评比方法等召开了师生写字动员会。
“三百多人同时写字,写字姿势不正确是常有之事,字写得太大、太小的,还有一些东倒西歪的,这些暂且都不说,乱扔粉笔头的现象就成了一个大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柴银龙想,若是把个人书写板块周边环境卫生纳入书写评比,并计入日常考核中,会不会行之有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乱扔粉笔头的现象几乎绝迹,学生的行为习惯基本养成。
“步入初中后,我惊讶地发现,每班办黑板报的学生基本都是咱文臣学校的!”这是一名毕业生看望校长时说的话,听到当年的学生如此骄傲自豪,柴银龙感慨:不是为学生做多少件事才叫成功,我认为用数年将一件事坚持下来,并取得成效才是来之不易的成功。”
以活动比成绩
除了外墙有看头,教室里的墙也大有文章。走进文臣学校的教室,四面墙壁都被装饰得富有新意。
在教室后方的黑板上“争星榜”三个大字让人眼前一亮,每名学生名字上方都贴着数量不一的小红花,通过在学习、行为、生活等方面的评比,从而确定小红花的数量。当学期末时,各班依据学生争得的‘星’的多少,推选班级、校级星级少年,学校先后表彰了240名校级星级少年。”六年级的一位老师介绍。
“每天到了学校总会看看‘争星榜’上哪个同学多了小红花,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心里别提多着急。”六年级学生郑彤彤说。
置身校园,聚焦墙壁,小学生一日常规、读书墙、安全教育宣传栏等专题文化分门别类、跃然其上。既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还有儿童喜闻乐见的图片,给学生课余生活创造了一面面“活教材”。“让墙壁说话,使墙壁育人”,秉承着这种办学理念,文臣学校真正发挥了“墙体文化”的育人功能,也让墙壁成为了一道远近闻名的“风景线”。
记者 弓佩玉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