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全市农村土地确权和“三资”清理整治工作开展以来,襄汾县采取四项举措扎实推进,努力做到三年工作两年内全面完成。
靠前指挥,压实任务。该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既挂帅又出征,在分别担任两项工作领导组组长的同时,还亲自包联新城镇陈郭村和永固乡万宁村,多次研究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全力加以推进。其他分管领导分片包干,13个县直单位分别包联13个乡镇,形成了由县委牵头、政府主抓、分管领导包片、成员单位一把手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的工作机制。
多种形式,充分发动。邀请专家,对县、乡、村3900余名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并在各乡镇组织召开答疑解惑座谈会,通过“点+面”定制式培训,使工作人员熟知法规流程。在县电视台、政府网站开辟专栏解读政策法规,进村入户发放宣传政策资料34000余份,采用“确权一下子,事关几辈子”等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语言广泛宣传,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创新方法,贯穿始终。在全市率先实行县级土地确权集中办公,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投资30万余元,建成高标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系统机房。加强测绘公司管理,明确要求各测绘公司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作业人员必须全部到位、现场办公,并全部背书签字;各测绘公司标图作业,一天一对账,一周一汇报;发现测绘公司项目人员不在岗的,按次数不同分别处以警告、严重警告、扣除合同价款等处罚。目前,已有2家公司被警告、3家公司被严重警告,测绘公司作业人员由原来的50人增加到152人。引进监理监督机制,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了北京华星勘查新技术公司为项目监理,全权负责确权技术、责任以及合库等工作。与此同时,还加快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预计11月底前挂牌,12月份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工作。对土地确权中存在的问题,有法律政策依据的,严格按照上级“59+26”政策解答解决;对于无规定、无参照的,如四至不清、地界不明,有地邻纠纷的,由村委会主持调解,双方友好协商,签订《纠纷调解协议》;对于多分多占或少分少占的问题,按照“多占不确,少占不补,暂时搁置,妥善解决”的思路,只登记不确权,个别问题个别对待,不影响整体工作进程。
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在农村土地确权上,该县邓庄镇积极推广贾庄村“四统一”的做法,即统一集中办公、统一持证上岗、统一工作流程、统一资料管理,每天进行通报,发现典型及时短信表扬,形成明争暗赛的工作氛围;襄陵镇在确权调查中,制作了地块顺序表,明显加快了工作进度;永固乡以仁佑村为示范,组织全乡干部现场观摩、学习交流;景毛乡编制了确定推荐户代表、互换合同、委托书、分合户协议等相关文书,为调查摸底提供了极大便利。全县13个乡镇都分别确定1-2个重点村作为教学模板和标准,达到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效果。在“三资”清理整治上,下发了《关于“三资”管理自查问题在整改阶段的具体要求》,列出35条措施,指导乡村两级全面整改。陶寺乡、大邓乡聘用优秀大学生参与“三资”工作;南贾镇在工作中实行“三个一律”,机关工作人员不在一线的,年终一律不予考核;村官不在一线的,一律解聘;社办人员不在一线的,一律清退。
截至目前,在农村土地确权方面,该县计划完成51.6万亩,涉及201个行政村、952个村民小组、5.9万户农户,已经有153个村完成了底图标绘工作,占任务总数的76.1%。在“三资”清理整治工作方面,该县从8个方面梳理问题2357个,完成整改2285个,完成率96.95%,移交违法违纪案件20起,处理23人;向35个软弱涣散村派驻工作队,全部完成整改;全县13个乡镇全部实现“三资”管理制度上墙,全部实现电算化记账,全部建立信息化监督平台,全县财务公开实现网络化、透明化。(郑少婕 沈宗珍)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