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走进襄汾县柴庄村,映入眼帘的是一位两鬓斑白的中年人正在和村民一起整修河渠,他,就是今天的主人公——襄汾县柴庄村村委主任孙九生。自2008年上任以来,他一心为民,时刻履行着一个共产党员、基层干部的职责。
“门看门,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柴庄村,无论是农家小院,还是田间地头,随处采访一位村民都能听到村民们用朴实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夸他是好干部,真正的把老百姓放在心里,为老百姓实打实地做事情,解决问题。
柴庄村是一个人口不足800人的小村庄,土地总面积有1550亩,天旱少雨、土地贫瘠、交通闭塞,使这里的老百姓为改变贫困落后所走的每一步都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面对着柴庄村特殊的地理环境,他睡不着,吃不下饭,如何才能改变这一面貌,让村民可以换一种活法?
一心为民 责任一肩挑
上任第一把火就烧在了最困难的吃水问题,水,是生命之源,解决好老百姓的吃水问题,责任重于泰山。跑乡镇,要政策,找资金。村里没有资金,怎么办?他自己垫资1万余元,解决了全村人畜吃水问题。随后他自己又跑项目垫资了3万余元,打了一眼300米深井,又跑前忙后地解决了深井的配套设施,使村里大部分旱地变成了水浇地。这些还不够,拖着疾病的身体,今年孙九生又有了新计划,那就是申请电联站,进行节水管道、排水沟的整治。
村村通公路的硬化。“要想富,先修路”。过去一下雨,泥泞的道路让人伸不出去脚,迈不出去门,出门两脚泥,回来一身土,经过与“两委”班子成员努力,镇上相关部门的协调,硬化了伯玉村和柴庄村的通村公路以及村里剩余的9000余平方米道路。在村里的各个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路灯照亮了村民夜行的路,也照亮了柴庄前进的路。十年树木,栽树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孙九生带领大家在通村路进行了绿化栽植,这还不够,经过努力,对柴庄村进行了土地复垦,并对汾河两岸进行了绿化,昔日的烂土坡变成了绿荫地。
村民文化生活的丰富。过去农闲之余,村民们没有娱乐场所,孙九生又积极筹措资金,将本村积压十几年的垃圾进行整理、疏通,在这一块人人废弃的地方规整、硬化,如今这块地方已经成为村民娱乐休闲的文体广场,篮球架、健身器材,以及帮助村民购买广场舞配备的音乐设施和聘请专业老师,如今每到晚上8点准时的响起悦耳的音乐。村民打麻将的少了、赌博的没了、闲下来扯东家理长、西家里短的少了、村里的风气变好了、村民的精神劲足了……
村民致富路的拓宽。孙九生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号召下,带领全村村民搞农业调产,酸枣接大枣,如今走入柴庄的山头,一眼望去,满山枣树一片片,村民因枣树嫁接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收入翻了几番。
病魔缠身 心系第一线
2011年,扑在一线的孙九生,操心劳累、东奔西跑,加上饮食不规律,老孙感觉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结肠癌!家人都懵了,而他面对病情却很平静,他说:“人么,谁还能不生病呢,但是只要活一天,我就要活出个样来,我给老百姓办的事还没办完,不会倒下。”在做完手术之后,他心里依旧牵挂着村里的项目。病情稍一稳定,他就不顾家人的阻拦,办理了出院手续。医生嘱咐他出院要在家多休息,定时检查。可是孙九生一出院,就跑去查看村里路面硬化的进度,人手不够,自己和村民一起动手干起了活。
在他的心里,村里的事是大事,乡亲们的事是大事。70岁的柴百管老人说起孙九生,眼里含着热泪:“孙主任真是个好干部啊,上任以来带领大家办实事,打井、修路,身患重病还想着村里的事,不容易啊!”村民柴望德一提到孙九生,也有说不完的话:“孙主任自己家的农活都顾不上干,看病都是借亲戚的钱,可是他经常东家进去,西家出来,谁家有困难就到谁家,村里打井、修路他还自己垫钱……”
……
孙九生,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工作者,但他在自己疾病的岁月中时刻不忘老百姓,时刻以身作则,履行着一名党员的职责和使命。人说生命至上,而他说百姓第一,在他的字典里,没有疾病,没有疼痛,有的只是不能尽快帮村民发家致富的困扰。他是百姓的干部,是百姓的公仆!(白艳艳 )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