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11月23日,襄汾县集中供热远程全自动控制中心内,沈伟鹏和工友不时轻点鼠标、切换显示屏画面,通过查看一次网、二次网及43个换热站的实时工作参数,对整个供热热网的运行进行动态监控。电脑远程管控排障、匹配气温“知冷知热”供暖,智能化、精准化,令全城百姓在寒冬身心俱暖。
今年以来,襄汾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民生短板,聚力民生关切,着力破解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住房难、养老难,烹制出一份暖民心的“惠民套餐”。
坚持“两手抓”破解上学难
全县硬本达线1812人,同比增加346人,3名学子被清华、北大录取,普通高考硬本达线人数和名校录取人数继续保持全市“双领先”;职业高中对口高考286人参考,达本科线170人,达线率59.4%,职业教育取得重大突破;小学毛入学率为100%、巩固率达99%以上,农村初中毛入学率、初中三年保留率均达99%以上,县第一小学代表全市参加全省“汉字听写大会”红领巾体验赛,荣获22支代表队的冠军……
这份教育成绩单的背后,是该县一手抓结构优化、推进协调发展,一手抓教育提质、提高育人水平,着力破解“上学难”的实践表达。
清理整顿122所民办幼儿园,投资5000万元新建了第三幼儿园,投资1665万元新建、改建了南贾岗等9所农村公立幼儿园,全县公办园升至124所,“择园热”“入园难”问题有效破解,推进了学前教育规范发展;投资800余万元新建了永固西吉小学教学楼、景毛初中教师周转房和南膏腴小学等三所学校餐厅,并为15所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添购了教学设备,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开展社区教育培训4.3万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5.2万人次,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覆盖率达100%。
创设氛围、建好队伍、抓住关键,是该县教育质量步步攀升的诀窍。2015年,该县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服务教育,引发了金秋助学自发“众酬”,营造了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实施校长、教师行为规范,将考核结果作为校长选聘、教师绩效考核及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开展了争创“三名”、全县大教研等活动,持续推进了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和专家型、学者型校长队伍建设。在全县推广“严格管理、攻心励志、深化课改、确保安全”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将提质和育人相结合,既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又注重发现、发展其多方面才能,帮助学生成人又成才。
统筹城乡、兼顾各类的优化举措,推进了襄汾县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打出“组合拳”破解就业难
“5万元贴息贷款帮助我创业起步,今年还能领2000元场租补贴,这些真是雪中送炭”。“创客”王书奇研究生毕业后,靠着县里的好政策,在家乡汾城镇张高村顺利创办了牧状元生猪养殖场。和他一样,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在襄汾县创业就业政策的鼓励扶持下,实现了创业梦。
2015年,针对“就业难”这一民生老大难,襄汾县打出了“培训—搭台—扶持”一套“组合拳”。
创新培训模式,拓宽培训范围,采取机构培训、进企入村、理论+实践等形式对失业人员和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装载机操作、电工、焊工、家政服务、砌筑工等10余个工种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并顺应众创时代发展需求,开展SYB免费创业培训和专家志愿团后续服务,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大幅提升。目前,该县已培训各类技术工830余人、意愿创业者200余名。
牵线搭桥当“红娘”,积极联系省内外用工单位,搭设供需对接平台,相继举办了送岗下乡、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主题就业服务活动,并定期在服务大厅召开招聘会,为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提供就业岗位,形成了就业服务长效机制,城乡劳动力就业率稳中有升。
相继出台了《关于扶持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和鼓励微小企业吸纳劳动者就业的实施意见》《襄汾县创业小额贷款贴息办法》,通过政府贴息、简化程序、提效扩面,落实“七补一贷”,加大资金扶持,撬动创业能量。今年以来,已发放贴息贷款150万元、各类创业补贴正在积极批办中,近百名创业者喜领“创业大红包”。
组合拳带来了良性循环。截至10月,该县新增创业者860人、城镇新增就业5880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达6600人。
找准“突破口”破解看病难
月接诊不足50人次、年住院不足10人的曹家庄卫生院,与县二院结为医联体后,由年初的“半瘫痪”发展为月接诊达3000人次、住院超10人的“健康体”;大邓乡卫生院与县一院联体,开创了骨性关节炎、疼痛病患者应用液针导及浮针等新技术疗法,实现了接二连三的技术创新。
作为省医联体试点县,襄汾县4所县级医院与13所乡镇卫生院通过双向选择、自愿结对,于今年3月建立了“业务帮扶型”医联体。加强人员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短短几月,该县的“试水”收获连连。
医联体建设,是襄汾县引深医疗体制改革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该县把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和推进城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两大突破口。推进医联体建设,推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补偿机制和支付方式,加快建设县医院河西新院、中医院门诊住院综合楼,并对景毛乡卫生院、万宁村卫生室等2个乡镇卫生院、38个村卫生室进行了优化改造。目前,医改工作已全部完成,县医院河西新院、中医院门诊住院综合楼主体完工正在装修,乡村卫生所(室)改造多数已完工,年底投入使用。
“有县里的专家在乡卫生院坐诊,再不用跑县医院”,和古城镇毛大婶一样,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正成为乡亲们看病新常态。
抓牢“底”和“面”破解居住难
“看看,大平房,结实又敞亮”,站在自家新房前,古城镇东侯村崔义昌脸上满是幸福笑容,“通过验收了,快能领上钱了”。盖不起房、一家人挤住在年久漏雨的土坯房度日的老人做梦也想不到,政府还资助自己盖新房。和崔义昌一样,今年,襄汾县有500户困难群众能领到1.4万元的危房改造补贴。
如何破解“居住难”?兜住底、扩好面,分类突破。
实施500套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阳光操作、严格程序,帮助五保户、低保(边缘)户、残疾人等农村困难群众建新居、解决住房难。目前,500套改造房已全部竣工,进入入户验收阶段。2011年以来,该县已累计改造农村危房2700套。
改造棚户区、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破解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难题。目前,全县已建成廉租房630套、经济适用房668套、公租房200余套,完成棚户区改造300余套。近600套在建保障性住房正在紧张施工中。
推进限价商品房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形成良性竞争,解决一般收入家庭的住房难题。目前,已建成限价商品房1100余套。
分类分步策略,将各类“住房难”问题一一而解。
建好“大本营”破解养老难
北李村是襄汾县景毛乡最大的村子,曾几何时,缺乏照顾的留守老人“空巢”又“空心”,自日间照料中心建成运营后,老人们一起唠家常、下象棋,身心舒坦,就连吃饭也格外香。
老年人口比重日益增加,空巢、失能、高龄老人居家“老无善养”,为了破解老龄化时代的养老难题,襄汾县在发展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的基础上,将目光聚焦在建设“结合居家养老、集中养老,兼顾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上。
变废为宝,将荒芜的院落、闲置的村委会旧址改建为照料中心;推进运营,县财政补助2万元年运营资金,村集体依自身经济条件的好坏,每月收取老人100元—200元的餐费,其余由村集体承担;加强管理,专款专户专用,建立财务台账,施行《入住人员守则》《护理公约》《中心主任守则》等制度。2013年以来,该县的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在摸爬滚打中推进。随着今年寺头、京安等9所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工程的陆续完工,该县已建成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6所。辐射整个县城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项目综合楼、餐厅、厨房等主体工程已完工,管道铺设、地面硬化等附属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
随着规模的不断壮大,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俨然成了襄汾老人的“养老大本营”,引发了“养老院+家庭+日间照料中心”互补模式的乘数效应。
投资4000余万元,对全县45条116.7公里通村道路完善提质,缓解群众出行难;推进农村连片整治、城乡清洁工程,打造整洁好环境;落实企业稳岗减负,降低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和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政策,调动群众参保积极性,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通过低保提标、医疗救助、社会救济等举措,缓解群众生活困难,提高社会救助水平……随着一个个惠民工程如期完工,一批批民生之难也一一化解为民生之便。
民生最关情,套餐暖民心。时至寒冬,襄汾仍在持续发力。(张建华 郑少婕 陈晓璐)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