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擂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鼓

2016-08-09 09:27:1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8月5日,中国共产党襄汾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会议提出,今后五年要着力构建富裕襄汾、文化襄汾、法治襄汾、绿色襄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今后五年,襄汾县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总目标,抢抓陶寺遗址开发和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两大机遇,切实做好安全生产、生态建设、社会治理三方面工作,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基地、新型工业强县、帝尧文化之都、宜居宜业新区四大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继续坚持“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思路,加快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努力把襄汾打造成为全省名优特产品牌大县。提升规模化水平。围绕“一村一品”,大力发展蔬菜、果类、中药材等特色农业,持续推进官滩红枣、襄陵设施蔬菜、侯临食用菌等园区建设,每年扶持“一村一品”专业村20—30个,到“十三五”末,全县蔬菜面积达到18万亩、果树面积达到31万亩、中药材面积达到10万亩。围绕“一县一业”,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到“十三五”末,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左右,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加快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到“十三五”末,全县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0家以上,农产品年加工销售收入保持在10亿元以上,进入省级农业产业化“513”工程的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家以上。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十三五”末,家庭农场达到40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800家;加强品牌化建设。积极整合现有品牌,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省级著名商标。实施“互联网+”战略,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

  推进新型工业强县建设。按照“减量化、精细化、规模化、园区化、循环化”发展思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园区发展,积极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努力趟出一条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的新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按照“提升一批、重组一批、转型一批、淘汰一批”的办法,倒逼工业经济上档升级,提高工业经济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补齐产业短板,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装备制造方面,依托优质生铁资源,扶持恒泰、荣世达等铸造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提高全县铸造产业的规模和水平,把襄汾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优质铸造产品基地。积极发展光伏产业,做优做强建材产业,大力发展玻璃器皿、文体用品等轻工业,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依托中药材种植和集散基地的优势,做大做强医药企业,实现食品药品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园区发展,以培育大产业、做强产业链为目标,高标准建设产业园区,积极引导企业入驻园区,着力打造经济发展的带动区、科技创新的试验区、招商引资的集聚区、城市发展的拓展区。

  推进帝尧文化之都建设。坚持“发展大旅游、拓展大市场、培育大产业”的工作思路,高扬“帝尧之都·中国之源”这一龙头,带动全县旅游产业上档升级,把襄汾建设成为晋南根祖文化旅游板块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全省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全国文化旅游名县和旅游经济大县。到“十三五”末,全县年接待游客达到30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亿元。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中西部旅游强市的战略部署,强力推进陶寺遗址保护利用,积极申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加快陶寺遗址博物馆及核心区项目建设,建成综合展示中心,实现遗址景区开业运营;启动丁村、汾城等景区建设,挖掘文化内涵,充分对接市场,加快融通融合,形成传统文化旅游产品,努力在山西临汾古文明旅游圈中发挥龙头作用。整合东岭滑雪休闲旅游景区、尧京葡萄酒庄、燕村荷花园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验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努力把丰富的文化文物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推进宜居宜业新区建设。落实全市“一城三区”战略部署,按照“依托县城、开发新区、辐射乡村”的工作思路,稳步推进“河东改造提升、河西完善配套、滨河新区开发、四大集镇建设、传统村落保护、人居环境改善”六大工程,到“十三五”末,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8%以上。打造宜居县城。坚持“东改、西优、北推、南延”的工作思路,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市民素质,努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启动开发城北滨河新区。坚持规划先行,健全市场运行机制,引导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向新区集聚,加大建设力度,把滨河新区打造成为临汾的南城花园和现代服务业新区。建设特色城镇。重点完善中心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充分挖掘工业园区、旅游景区、交通节点等特色优势,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中心镇集聚。加强城镇路网建设。坚持“四网并重”,重点抓好陶寺旅游专线、丁村旅游公路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充分挖掘和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经济、社会等价值,让传统村落“活”起来。改善人居环境。以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共建共享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

  抓好安全生产。按照“总体安全观”的战略思想,严格落实新《安全生产法》,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要求,健全完善安全检查全留痕、安全专家会诊和安全生产标准化等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各行业、各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决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严守安全生产底线,切实做到“三个坚决防止”。

  加大考核问责力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实施企业重大隐患、事故挂牌督办和黑名单制度,提高企业本质安全,确保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加强生态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确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建设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严格淘汰落后产能,严格项目准入,新上一批节能改造项目,强化重点企业节能监管。倡导绿色生活,引导低碳消费,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浓厚氛围。抓好大气污染、水污染治理和土壤修复综合整治。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持续抓好三北防护林、湿地保护修复、退耕还林等工程。

  推进社会治理。规范权力运行,强化依法治理,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力争创建“国家级文明县城”,不断引领社会新风尚,激发社会正能量。

  坚持精准发力,确保全部脱贫。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真心实意和群众一起苦、一块干,确保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硬仗。

  实施振兴计划,打造教育强县。重视城乡学前教育,加快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加大普通高中学校投入力度,打造全省教育强县。

  鼓励就业创业,推动全民创新。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完善创业优惠政策,形成创业培训、创业政策、创业孵化、创业服务“四位一体”工作新格局。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

  改善医疗条件,提升健康水平。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到“十三五”末,实现90%患者在基层首诊的目标。加强医护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健康服务业发展,到“十三五”末,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0%。

  完善社保体系,共享发展成果。继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关注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严格落实补偿政策,积极开展再就业培训,多渠道组织劳务输出,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进一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做到应保尽保。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持续引深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强化正面舆论引导,主动回应舆论关切。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积极探索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的考核评价办法。坚持党管人才,广开进贤之路,把党内党外、县内县外的优秀人才吸引过来、聚集起来。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求真务实的作风、敢于担当的作风、精益求精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

  夯实基层基础。深入推进“一带三创”,切实把基层党组织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来。统筹推进机关、社区、“两新”组织等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认真落实“两个责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凝聚促进发展的强大合力。扎实推进法治襄汾建设,弘扬法治精神,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保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郑少婕 沈宗珍)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