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八月盛夏酷伏,热浪蒸袭,一桩新闻,在襄汾县热传:花甲老农李长林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一件珍贵文物无偿捐献给“习仲勋纪念馆”。
李长林,襄汾县襄陵镇景村人,一个普通的农民,今年65岁,是一名乡村医生。
他曾经赴革命圣地延安参观过,攀登了延安宝塔山、拜谒了王家坪延安革命纪念馆和杨家岭延安时期的党中央所在地,亲临党的七大会址,聆听导游讲说延安革命斗争史。再加上,他平时很喜爱学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历史,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心怀敬意,对他们无限地崇拜和敬仰,经常向他的子孙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要他们牢记党的恩情,爱国爱党,维护党的尊严,听党话,跟党走。不做有损国民人格的损德污名之事。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子孙们都很爱国爱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收藏到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此文物系:“陕甘宁边区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司令部,通字第20号:烈士遗物保价小包暂行办法。”此通令共六条。通读此通令,可以感受到当时陕甘宁边区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司令部,对为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和解放战争胜利而牺牲的革命先烈们的关爱,对他们遗物的挚爱。此文物的签发者是四位革命老前辈,分别是: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杨明轩,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司令部司令员贺龙、政治委员习仲勋。盖着两个部门的红色大印。时间是: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三月二十二日(公元1949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从六条通令的第一条可以看出革命前辈当时生活的艰苦,通令是把水笔、手表等日用品与金戒指同样视为贵重物的,须知,水笔即钢笔乃日常用品,然而在那个年代一支水笔如同一枚金戒指之贵重。
此通令上签名的是四位老革命家,是李长林既熟知又敬仰的革命家。李长林看到了此件文物的弥足珍贵。便用自己平时省吃俭用节省出来的钱,从那位藏友手里高价购得并收藏,成为自己珍藏的文物。
他把第一个捐赠对象定在“习仲勋纪念馆”。上网查得习仲勋故籍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县委宣传部的电话号码,他心情激动地拨通了对方电话,道出自己捐文物的心愿,并用微信传去文物原件照片。对方看后立即答复,并欢迎他去习仲勋纪念馆。
8月9日,他顶着蒸人的暑热,坐火车转汽车,到达了陕西省富平县。
8月10日早上,富平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习仲勋纪念馆的主任缑涛亲自接见了他,并从他手中郑重接过这件弥足珍贵的革命文物,对李长林的无私奉献精神大加赞赏:“您献出的不仅仅是一件珍贵文物,而是您老人家一颗爱国爱党的赤子之心。我代表纪念馆对您的无私奉献深表谢意。”
李长林还是一位民间剪纸高手,尤擅长剪刻书法名家的经典作品,造诣很高,名贯三晋大地。
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他经常认真学习,尤其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兰考后所撰写的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情有独钟:“百姓谁不爱好官?”“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愿!”他精心刻制了这首词。那天,他把《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还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两件剪纸作品,一并捐赠给了习仲勋纪念馆,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收藏。(曹文敏)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