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南辛店乡:取真经 学秘诀 谋发展

2016-12-09 10:58:03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近日,襄汾县南辛店乡党委政府大院前,聚集了从四面八方而来的乡村两级干部和种植户代表,阵阵寒风中带着丝丝寒意,大家都在议论着一个共同的话题——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沿大运高速,临汾出站,一路向东,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来到参观学习的目的地——浮山县印象田园设施蔬菜产业园区。

  一栋栋整齐划一的大棚映入眼前,听介绍、看实地、问技术、聊销路、作比较,一连贯有条不紊的“组合拳”,招招见真见实,直击要害。“我们这儿的西红柿、黄瓜的地头价比其他地方的每斤都要高出2—3毛钱。”园区负责人盖寅生一席话,让在场参观者瞪大了眼睛,现场瞬间炸开了锅。一斤多买2毛钱,一万斤就是2000块钱。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给咱讲讲你们的“秘诀”,就两个字“品质”,好的产品才能卖出好的价钱,产品的色泽度、口感度、形体度得到市场、采购商的认可。几句简单明了的话给出了答案。

  品质背后的故事,是要有好的品种+管理+技术来支撑。基地的工作人员给参观者娓娓道来。品种选择上,坚持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这个适合包括品种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等综合因素,通俗来讲,就是这个西红柿品种在我们浮山能够稳产高产,在襄汾就不一定。为此,我们建设了自己专门的育苗基地和实验大棚,在品种选择上,先实验,条件成熟再推广,这样在推广使用的先期环节,就保证了种植户根本利益。接过话题,园区技术团队负责人拉开了话匣子。管理上,我们着力抓好种植户的培训,在定期实地组织培训、交流的同时,技术团队专家全天候做到随时随地实地解决种植户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水肥一体化,滴灌精准施肥,有机土栽植,地垄黑膜覆盖一系列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也让参观的乡村干部和种植户们茅塞顿开。像这样的大棚,如果用以前传统的大水漫灌一次就需要100立方的水,而现在我用了滴灌一次10立方的水就完全能够满足。投资也不大,第一次包括蓄水池、管道、加压泵,也就2000多块钱。从人力上,以前需要两个人干的活,现在一个按钮就解决了,浇地的同时,还可以做做其他活,省工、省钱不说,棚里也没有以前那么潮湿,不仅菜苗的病虫害明显少了,而且对人的身体也好的多了。

  听着正在西葫芦大棚忙碌的菜农盖亚奇的现身说法,当场许多种植户们纷纷表态,咱回去把大棚改造一下。这是52座春秋棚,全部使用滴灌+有机土+黑膜覆盖,除了栽苗、采摘集中农事生产,日常管理三个人,今年两季就把成本收回来了,大家看,这棚钢架结构用五年没问题,这棚膜三年没问题。听着当地县农技中心陈华主任的介绍,更让大家坚定了使用新技术的决心和信心。

  边看边听边讨论边思索,没有比较就不知道差距,没有差距就没有新动力,有了动力就有了新目标。“咱南辛店,特别是原贾罕一带,原先就是蔬菜大乡,发展设施蔬菜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回去后崔书记、赵乡长要立即着手成立蔬菜种植协会,建立蔬菜种植微信群,组建专家技术团队。”带队的乡党委书记李晓枫现场开始布置“作业”。“咱们村不如成立专业合作社,不行,我来牵头,咱们来的几户先做个示范”。来自小陈村的党支部书记率先表态,当即拍板。“看看人家的发展,人家这技术,这管理,啥是新型农民,啥是现代农业,不佩服都不行,咱得多学,而且还得多用”种了几十年大棚的老许说出了心里话。时间飞逝,一晃已到下午2:00多,四个多小时的参观学习,大家依然意犹未尽。“改天抽个专门时间,咱们再过来看看,呆上几天,好好学学”。私底下几个种植户新的约定就这样诞生了。 (焦玉龙)

 

     

责任编辑:实习生王楠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