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优秀传统文化落地生根

2017-04-10 09:05:4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丁酉清明,“优秀传统文化”再次成为襄汾话语系统的热词。

  襄汾电视台播出的公益广告《廉吏于成龙》、微电影《红旗渠》等50余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片不断亮相荧屏,广受好评。

  《掌上微襄汾》微信公众号连续推出了一批切口小、表述活、立意高的“大家小文”《“火烧哥”想成为“襄汾莫言”》《襄汾这个老头常年在念“孝道经”》《襄汾蓝天搜寻邓家庄村老人》等美文,播发了一批反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新进展新成效的新闻报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襄汾县自觉地站在时代的前沿,站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前沿,关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问题与走向,不断夯实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社会基础。

  坚持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强化责任刚性约束。县委要求乡镇党委、政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纳入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创建考核评价体系中,层层压实责任。重点加快陶寺开发,抓好三方面工作:博物馆方面,做好建筑主体设计、陈展设计与施工招标,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力争6月份奠基开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方面,编制完成遗址公园规划等7种材料,力争年内申报成功。启动陶寺遗址出土文物展示长廊建设,完成冲沟电瓶车道路和宫殿区、城墙剖面展示工程,建设陶寺遗址综合展示中心,形成“冲沟—展示中心—观象台—宫殿区—城墙剖面—博物馆”的游览线路,为陶寺帝尧文化传播奠定坚实基础。宣传部门主动作为。县委宣传部协调有关部门,开展专题调研,摸清文化家底,明确工作思路,尤其在全省“提高标准、提升能力、争创一流”大讨论活动中,进行对标对表一流,寻找差距,补齐短板。

  构建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一是在组织领导上,注重宣传部、县文明办牵头协调作用,突出全县宣传文化“一盘棋”思想,加强规划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结合部门特点,发挥各自优势,促成工作合力,努力使宣传工作大合奏既有高亢雄浑的主调,也有丰富别致的和声,形成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同频共振、同心共鸣的生动局面。二是在政策保障上,探索设立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专项基金,完善财政投入、法治建设、激励表彰、人才培养等政策措施。县委宣传部印发《襄汾县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对重点舞台艺术作品、电影、电视剧、电视专题片、纪录片、动画电影(电视片)、多媒体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的创作进行创作扶持和生产扶持。评比一批、创作一批、储备一批、策划一批文化产品的局面初步形成,文化创作上认识的高度、工作的热度、基础的厚度有了新的提升。三是在宣传教育上,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闻媒体报道、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贯穿市民教育、滋养文化创作、融入生产生活,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襄汾落地生根。该县全力打好文化旅游开发硬仗,大力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着力实施“一城一村一镇”开发,努力实现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县向文化旅游强县跨越。一城,就是打造帝尧都城,重现“最早中国”;一村,就是打造文化丁村,构建人类进化长廊;一镇,就是打造千年古镇,再现太平名邑。去年接待旅游人数181.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3亿元,同比增长20%,努力将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全县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传承发展民间民俗文化,加大历史文化研究阐释力度。举办帝尧都城全国楹联诗词、书法、绘画等展示,加大贾氏文化、尧文化、家训家规、乡贤文化传承保护力度,推动民间民俗文化改革创新、繁荣发展。该县发挥三晋文化研究会的作用,采取措施加强本区域历史文化研究,尤其是尧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研究和发掘尧文化基因已成为当今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需要,努力构建“尧文化”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强传统戏曲的保护与传承,加快蒲剧、眉户剧目创作,地方小剧种保护、艺术传播、研究整理、生态保护等,争创全国地方戏传承发展基地。发挥了红色爱国教育基地作用。利用襄汾爱国教育基地展览馆300多块版面,1500多幅历史图片,50多件抗战时期的布告、报刊、枪械等实物,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发挥好红色场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对激发民众爱国情怀、凝聚社会共识、弘扬正能量具有重要作用。多种形式传播先进文化。襄汾县按照政府搭台、百姓唱戏、文化惠民的总体思路,精心打造了“百姓大舞台”文化品牌工程,铺筑了一条让老百姓走出家门、走进广场、走上舞台的“星光大道”,成为了襄汾人自己的“快乐大本营”,也成为美丽丁陶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近期的小品《蓝天保卫战》在3月20日襄汾赵康举办的第五届“赵氏孤儿”忠义文化戏曲艺术节上,让群众在笑声中懂得生态治理关系你我的重要性;民俗表演抬阁巧妙地将全市“讲政治、知敬畏、守规矩”专项治理融合在陶寺二月二龙抬头社火节表演中;政法委联合邓庄镇燕村用襄汾方言表演的三句半《打击邪教》,让人们通俗易懂地认识了邪教的危害,普及到很多法律知识。加强保护、有效利用,文化产业与非遗项目有效对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经过几年努力,“天塔狮舞”“晋作家具制作技艺”“尉村跑鼓车”“三盛合小米醋制作技艺”“平阳麻笺制作技艺”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襄汾县现已形成了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体系。

  此外,襄汾县还根据传统文化改编了广播剧和动漫作品。编排了具有本土风格的地方音乐、艺术形式、漫画元素等衍生品,这些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创意产品,已经形成了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传播矩阵的初步探索,有效展示了传统文化。襄汾县创作电视动漫剧《大能人解士美》和广播剧《一双土布鞋》分别获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临汾市获奖7件,其中襄汾县占到两件,并获临汾市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文艺作品创作特别奖,成为宣传襄汾、推介襄汾最为生动的广播作品、宣传片,也必将激励更多的创作者到传统文化中开辟新的诠释方式。3月22日央视七套《乡土》也播出:襄汾“饼王”争霸记等饮食文化等,可谓是襄汾文化的又一次有力推介,提高了襄汾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张生祥 王利平

     

责任编辑:席沛钊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