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4月26日,4000多年前帝尧时期的20个节令之一——夏始日。凌晨5时30分,临汾三晋祥云旅游文化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及部分天文爱好者、襄汾宣传文化系统部分干部职工,早早赶到陶寺古观象台前,等待观测日出,感受“观天授时”的奇妙。
陶寺古观象台位于襄汾县陶寺遗址东南,距今约4100年,它的发现,证实了《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记载,是研究中国远古时期天文历法重要的实物例证,被中国国家文物部门定为国家级重大考古发现。“古观象台”由13根复原柱与台基中央一处观测点组成。13根夯复原柱呈半圆形,柱与柱之间留有狭长的缝隙,观测者立足于观测点核心圆上,透过某个高耸的石柱间缝,观测早上日切于塔儿山山脊时是否在缝正中,如果在正中,则是陶寺历法中某一特定日子。例如,从2号缝可以观测冬至日,12号缝可以观测夏至日等等。
观测现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陶寺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高江涛博士介绍了“夏始日”观测的意义。这一天开始,气温升高并固定下来,不会再出现大的波动,这个节令过后,人们就可以减少衣物了,从某个层面来讲这个节令意味着“夏天的开始”。
夏始日,站在观测点上观察,太阳应该从观象台12道缝的10号缝中露出。工作人员早已经把观测点与10号缝之间铺了一层长长的黑纱,方便大家进行观测。5时59分,与塔儿山山脊刚刚相切的太阳像一个红色的圆盘从10号缝中显现出来,一道浅浅的光束通过缝隙射到黑纱上,大家屏气凝神进行观测。
“大家抓紧时间,在缝中看到整个日出的过程也就几分钟的时间”,高江涛博士继续解释,“确定一天节令的标准是太阳切在缝中山脊上短短十几秒钟,阳光强烈的时候其实肉眼无法确定太阳是否切到山脊,我们判断的标准就是从缝中打出的光束一直打到观测点的圆心处,这就说明切到了。”十几分钟的时间,高江涛博士详细介绍了利用观象台观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方法,介绍了陶寺观象台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陶寺遗址观象台发现的过程和研究的历程,以及陶寺遗址的考古成果和历史文化价值。
参与观测的人员听得饶有兴趣,不时录音、录像记录。临汾陶寺遗址管理处主任杨江滨说:“在陶寺遗址举办历法之源天象观测体验活动,就是要让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陶寺文化,宣传陶寺文化,进一步保护利用陶寺文化,围绕省市将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尽快把我县建设成全国知名的全域旅游目的地。”(沈宗珍 陈晓璐)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