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关工委:困境中找出路 关爱上想办法

2017-07-26 09:35:28 来源:临汾新闻网

困境中找出路 关爱上想办法

——襄汾县关工委关爱留守儿童纪实(上)

  临汾新闻网讯 襄汾县是一个有着近5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县数万名农村年轻夫妇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走出家乡外出打工,由此产生了12693名留守儿童。为了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解除进城务工青年的后顾之忧,襄汾县关工委立足实际,下大力气探索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扑下身子为孩子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襄汾县关工委一班人在邓庄镇调研工作,并查阅相关资料。资料图

  调研会商施良策

  在经过一系列调查摸底汇总工作后,县关工委一班人掌握了全县留守儿童中的现状:有377名幼儿应入园未入园、16名辍学或不在学、22名户籍未登记、68名残疾或患病儿童、768名监护处于无人或差等状态,还有181名家庭经济来源靠政府救济和亲朋接济。面对一系列数据,大家的心揪紧了,他们认识到加强上述六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恰恰是整个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有效抓手,这些儿童受家庭经济贫困、自身残疾、缺乏有效监护等因素影响,身处困境,亟需各级关工委及其相关部门履职尽责精准帮扶,为他们建立一个充满阳光和温暖的大家庭,让他们同正常儿童一样享受到家庭的温暖。

  通过调研会商,他们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多年在外务工,多由祖辈照顾,对其全面健康成长造成诸多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他们身上得到突出体现,他们身上出现“亲情饥渴”、自卑胆小、性格扭曲等偏差,为以后融入社会造成了很大影响。面对这些问题,县关工委一班人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问题导向,在县、乡、村三级建立关爱保护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有效机制,组织动员“五老”主动参与到关爱保护的工作中来,人人用其所能、尽其所力,为留守儿童筑起一道温暖安全的“亲情墙”。

  改善条件送温暖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该县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就近入园的问题,县关工委会同县教科局工作人员深入永固、西贾、南贾等留守儿童较多的乡镇,进村入户,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永固乡永固村关工委一班人集思广益,按照“向上要一点、基层挤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思路,筹集资金20余万元,建起了永固村幼儿园,解决了本村留守儿童的入园难问题。汾城镇北贾岗村关工委主任荆学明对村里无人照料的留守儿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千方百计筹措资金71万元创办了北贾岗中心幼儿园,使临近七八个村的孩子都有了自己的家。全县还有南贾、西贾、赵康、邓庄等乡镇也都新建了留守儿童幼儿园,留守儿童无园可上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对于孩子来说,爷爷奶奶是保护伞,是可以照顾自己衣食住行的人,但却不能有效的沟通。为了弥补这一缺失,县关工委会同县妇联在永固留守幼儿园举办了“爱心妈妈”关爱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牵手行动”,28名爱心妈妈和留守儿童结成对子,她们为孩子们送去书包、文具,星期天为他们洗澡、理发、剪指甲,生日时为孩子改善伙食,陪伴孩子度过愉快的一天。

  在关工委与县教科局的安排下,各类学校为留守儿童开设了“亲情热线”和“师长热线”,通过网络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视频聊天,家长在亲情沟通同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相互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永固留守儿童幼儿园还设立了“智慧树”刷卡机,每天都将孩子的信息传递给在外务工的父母,家长也可在网上与老师和孩子沟通。景毛乡景毛村小学聘请了本乡8名有特长的“五老”乡贤人员在少年文化宫担当老师,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特长,又聘请生活管理员充当孩子们的“代理妈妈”,营造出家庭般温馨和谐的生活氛围,让留守儿童在寄宿制学校里享受到父母般的关爱。

  “五老”给力抓宣讲

  面对部分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中存在的由于亲情缺失导致的心理发展异常、志向模糊以及在校表现不佳等问题,县关工委深入学校进课堂给青少年讲党史和国史,进行“三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以中华美德、放飞梦想、中国梦、遵纪守法、为主题的“中华魂”读书教育活动。为了鼓励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他们还把这几年来开展读书活动获奖的演讲稿汇编成《美德伴我行》一书发行给青少年,使孩子们思想觉悟得到了提高。襄汾留有众多革命遗迹及先烈人物的战斗故事,清明时节,县关工委组织中小学生为烈士扫墓,对他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五老”们利用这些红色资源,编写了《襄汾抗日风云》一书,印发6000多册,让孩子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勇于担当、热爱学习、立志成才。年近八旬的“五老”宣讲团成员、县关工委顾问曹文敏,像苦行僧一样顶烈日、冒严寒为孩子们奔走呼号,即使跌伤了腿脚也无怨无悔,伤口未愈又踏上了新的旅程。他与宣讲团的“五老”们在各个学校先后举办“五爱”(爱祖国、爱社会、爱共产党、爱劳动、爱老师)“三心”(爱心、孝心、感恩心)宣讲会、读书会、谈心会达百余场,师生听众达2万余次。他们还到襄汾看守所和县司法局的同志为失足青少年作传统文化讲座,深深触动了他们的心灵。“千呼万唤为树人”正是“五老”为关爱帮扶孩子们而奔走呼号的生动写照。

  记者 郭璞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