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邓庄:一人倾力补贴 百老安享晚年

2017-09-17 21:02:1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几乎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都在村委会办的日间照料中心(以下简称照料中心)吃早饭及午饭,几乎所有的餐费差额都是村党支部书记补贴的。

    9月13日,记者到襄汾县邓庄镇寺头村采访了这件暖心事。

    留守老人“一锅饭”

    寺头村是一个普通的村子,全村有1500多口人,70岁老人有100多人,从2014年5月起,村里响应国家号召,办起了照料中心,国家根据实际情况,每年补贴一万多元。起初,只有三十多个老人每天早上、中午两顿饭在照料中心吃,一顿饭一元钱,两位孤寡老人免费。村里许多老年人不理解这种“吃大锅饭”的方式,有些条件不好的老人认为,自己家有粮食,田边地头、自家院里可以种菜,稍微辛苦点,一顿饭用不了一块钱;条件好的老人则觉得这事不靠谱,肯定长久不了,那么多人吃大锅饭,能吃到什么好饭?没想到,运营一段时间之后,在此吃饭的老人都说好,一周不重样,比家里吃的还可口,且在照料中心还可以娱乐,饭前饭后,老人们聚在一起拉家长、打扑克、下象棋……非常热闹、开心。渐渐的,照料中心吸引了更多的老人。这样一来,国家补助远远不够日常开支,而寺头村集体又没有什么收入,没钱补贴照料中心,有时买菜钱都难以为继。

    书记补贴买菜钱

    “不够的钱我来补。”简简单单一句话,寺头村党支部书记张保同从自己腰包里拿钱交到中心负责人手里,让他尽管放心地采买所需粮油物品,保证老人们吃饱吃好。

    一人一餐一元,在现在的物价水平下,经过一年的运营,大家都实在过意不去让张书记贴钱太多,张书记也是60多岁的人了,比我们小不了几岁,不忍心让他负担太重。”于是,就餐的老人们商定,饭钱升至1.5元,尽管如此,照料中心的各项费用还是入不敷出,不足的部分依然是张保同补贴。

    张保同今年66岁,9年前,在很多人都外出打工的时候,有见识、有气魄、有思路、有公心的他被乡亲们推选为村委会主任,承办了森泉专业合作社,从事种植养殖,请人养了孔雀、火鸡、鸳鸯、鸵鸟等,后又根据当地的传统产业优势,创办了平尧麻笺公司,用两个经济实体的收入补贴照料中心。“不为别的,只为解决留守老人们的吃饭问题,让他们在家能吃好玩好,安度晚年,解除孩子们在外打拼的后顾之忧。”3年后,张保同又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已经连任6年。6年来,他尽心竭力地提升全村人的生活质量,且依然不改初衷,一直用自己的收入贴补照料中心,随着就餐老人日渐增多,至今已达到107人,他大概每年要补贴好几万元:“我不心疼,人挣多少钱是够?我一个人能花多少钱?看到全村的老人都高高兴兴的,我觉得这钱花的值。”已经年过花甲的张保同为了公司运营得好,经常外出奔波,在他心里认为自己还很年轻。

    安享晚年乐融融

    在照料中心东边的娱乐室里,几个老人正在专注地打扑克,西边餐厅的热闹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兴致。餐厅里,二三十位大妈正忙着包包子,欢声笑语,眼看着一屉一屉的包子越来越高,有人张罗着开蒸。

    这样和谐幸福的场景感染着每个人,年纪较轻、身体较好的老人帮厨,另一间房子里是年长的、身体不好的老人在歇息、等候。”大妈边忙边应答:大家在一起吃饭更香啊。”

    “从一开始我们两个人就在这吃饭,省心省钱、方便可口。”因为电击事故,张万年老人的双臂早年前被截肢,日渐年长,老伴照顾他越来越吃力,家里的经济情况也不容乐观,尽管村里为他们办理了低保待遇,可生活方面还是多有不便,所以,照料中心一开办,他们夫妻就前来吃饭,我们两个人一天6元饭钱,一个月只交180元就可以,而国家给我们发的低保金是552元,剩下的钱足够我们零花,孩子们也不用操心我们的生活。”照料中心最年长者是今年93岁的王凤莲老人:我在这里吃饭已经好几年了,这里吃得好、招呼得好,比我一个人做饭强多了,想不到我的晚年能这样过,真要感谢共产党,感谢张书记。”

    韩晓芳

     

责任编辑:席沛钊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