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大红灯笼影射柴家庄的变迁

2017-10-20 09:58:41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在位于襄汾县“双龙湖”景区旁,有一个小村庄,村南矗立着一块2米多高的大石头,石头上镌刻着“柴家庄”三个大字,这就是西贾乡柴家庄村。全村有85户、298口人,党员14名,耕地面积有255亩。村内的水泥路平坦如镜,路旁路灯高挂、绿树成荫,房屋布局错落有致。

  弹指一挥间,四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柴家庄村,曾经却是另一番情景:这里的大多数人家零散地居住在一条沟壑里,住的是自己用双手在崖壁上挖凿的土窑洞,不少村民的院子连院墙也没有,通往各家各户的是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遇到雨雪天,人们很难出行。这里祖祖辈辈过着出门爬坡、肩挑背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

  如今,柴家庄已是一片新天地,宽阔平坦的街道,高挂的路灯,花香草绿的生活环境,处处给人以温馨舒适的感觉。村民们各家都住进了四合大院里,全部是塑钢门窗,亮亮堂堂的。十多户人家盖起了两层式的小洋楼,墙上的瓷砖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不少户人家的大门口还挂上了大红灯笼……村子中央建有文体广场,升旗台上的国旗迎风招展,高音喇叭播放着科技知识、天气预报或者是歌曲、戏剧,声音优雅、动听,这里是一个花园式的新村,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走进几户人家,从村民们的口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这几年村里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焦一鸣今年46岁,1994年担任村委会主任以来,和当时的党支部书记王振中一起带领村民栽果树、种药材、兴修水利。村“两委”干部积极带头为村民寻找致富门路,并组织村民外出学习技术。目前,村里在外打工人员有63名,夫妻同去的就有16对,全村每年可收入300万余元。杨彦臣夫妇和哥嫂在北京从事餐饮行业已有20年,每户每年可挣15万元到18万元,今年还在自家的房基地上新建了二层楼房,为儿子结婚用。柴家庄村在外打工的男青年中,几户人家先后娶回外地媳妇9名。

  柴家庄村的历届干部,让村里的发展蓝图不断创新。2015年,襄汾县政府把西贾、西张、柴家庄、南堡、北堡几个村定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县农发办为柴家庄村配备了一台潜水电泵,埋设3000米农田灌溉管道,建了出水闸口、硬化了田间道路。县水利局为村里拨款3万元,建电灌站1座,使全村土地全部变成了水浇地。

  今年,国家投资100万元,给柴家庄村安装了光伏发电设备,现已受益;投资38万元,新建村委会、卫生所、图书室、多功能活动室;投资10万元,在村南筑起200余米长的文化长廊墙体,竖起了村标,还将进一步美化村容、村貌。

  为了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村里聘请专家为村民们进行法律知识讲座、科技知识讲座,让村民们收看远程教育多媒体讲座。村里建有图书室,藏书计2000余册,方便村民读书学习。老支部书记王根明经常给年轻人讲党史、革命故事;退休教师张纪峰吃住在学校,教导孩子们如何做人、如何读书。

  柴家庄村的党员活动室里,有党支部、村委会制定的10余项规章制度,还设置了《党务公开公示栏》《乡规民约》等栏目。村里的重大事情采用党支部会议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并将决议和实施结果向全体村民张榜公布,增强了村级工作的透明度,完善了廉政约束制度,从而增强了党支部、村委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村干部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称赞。由于各项工作成绩突出,村里荣获“五好党支部”“文明村”“五好关工委”等多个称号。

  2016年,村党支部按照乡党委的要求,组织党员统一学习,重温入党誓词。召开村民大会,对每个党员进行评议,提出整改意见。开展结对子活动,每个致富能手帮扶一户困难家庭,实现共同富裕。柴家庄村民每人每月还可享受50元的水库移民补助款,全村实现了家家电器化,其中15户还安上了宽带。

  柴家庄村民风淳朴、邻里和谐相处,祖祖辈辈已形成了优良传统,人人遵纪守法,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目前,柴家庄村处处有孝老爱亲的浓厚氛围,几位在广场健身器材上锻炼的老人高兴地说:“我们这辈子没白活,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冬天在家中能洗澡,坐上高铁到北京、西安跑一跑,感谢我们党的关怀和领导。”

  (孙效法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